當補貼的潮水轟然退去,最初留下的是一片抱怨的狼藉。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外賣自由已死”的哀嚎,仿佛生活便利度瞬間降級。
然而,華國百姓骨子里那份強大的實用主義和適應能力,很快便開始發揮作用。短暫的陣痛過后,用戶群體迅速分化,并找到了新的平衡。
對于價格極度敏感的用戶,尤其是學生群體和部分年輕白領,外賣從“日常標配”變成了“偶爾的改善”或“應急的選擇”。
他們點開app的頻率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公司附近的快餐店、便利店重新變得熱鬧,超市里半成品食材區的銷量有所提升,甚至一度冷落的辦公室微波爐前,也排起了熱飯的隊伍。
他們的消費行為變得更加務實,薅羊毛的樂趣轉移到了其他領域,而對餐飲的支出則變得更加謹慎。
而對于那些工作繁忙、追求效率或有較強消費能力的用戶而言,外賣的便捷性需求并未改變。他們依然留存,但下單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他們不再僅僅盯著“滿減”金額,而是開始像在實體店消費一樣,仔細瀏覽商家評分、用戶評價、菜品實拍圖。
他們對配送時間的要求更加嚴格,對餐品灑漏、包裝破損的容忍度降低,甚至會因為一次不愉快的送餐體驗而果斷給予差評并更換商家。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整體訂單量下滑的大背景下,一些定位中高端、客單價較高的品牌餐廳和品質外賣專門店,訂單量卻不降反升,或保持穩定。這部分用戶愿意為更好的食材、更精致的口味、更健康的搭配和更優質的服務支付溢價。
對于他們而言,外賣不再僅僅是“填飽肚子”,而是一種高效獲取品質生活的方式。當平臺不再用低價垃圾食品淹沒首頁時,這些真正有實力的商家反而獲得了更公平的曝光機會。
用戶群體的這種變化,標志著外賣消費從“補貼驅動”的沖動型消費,回歸到了“需求驅動”的理性消費。外賣,終于撕下了“廉價”、“不健康”的標簽,開始真正回歸其“便捷餐飲服務”的本質價值。
補貼的停止,對商家而言,無異于一次行業的重新洗牌,幾家歡喜幾家愁。
頭部品牌的穩固與機遇:對于那些早已建立起品牌認知度、擁有穩定客群和獨特產品力的連鎖品牌或知名餐廳,補貼退潮的影響相對有限。
它們本身就不完全依賴平臺補貼吸引顧客,甚至在過去為了配合平臺活動而犧牲了部分利潤。如今,平臺流量分配機制在監管和輿論壓力下趨于公平,它們反而能以更健康的毛利水平運營,獲得的曝光質量和用戶質量也可能更高。它們可以更專注于產品創新和服務提升,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而對于數量龐大的中小商家,尤其是那些嚴重依賴平臺引流、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品牌特色的店鋪,這無疑是一個寒冬。訂單量的斷崖式下滑,讓許多本就利潤微薄的店鋪難以為繼。倒閉、轉讓的消息在各大商圈開始增多。
被迫的“內功”修煉: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開始“修煉內功”。
首先就是提升菜品質量,從食材源頭、烹飪工藝上下功夫,爭取口碑。其次是優化包裝,減少配送過程中的損耗和觀感下降。然后是提升服務,及時回復用戶咨詢,妥善處理差評。
更重要的是,他們開始前所未有地重視構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店鋪首頁、餐盒封口、隨餐小票上,隨處可見“掃碼加老板薇信/進福利群”的標識。通過這些薇信群,他們可以直接與核心顧客互動,發布新品、推送專屬優惠、收集反饋,甚至開展社群團購。雖然過程艱難,但這無疑是減少對平臺依賴、建立自身護城河的必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