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一些商家開始嘗試“外賣+堂食”結合的模式,用心經營線下門店,將外賣作為補充。還有一些則轉向專注于某個細分品類或特定人群,做深做透,以期在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當然,在這個外賣行業高度發達的時代,這樣的嘗試,或許并不起什么太大的作用。
對于連接用戶與商家的騎手而言,補貼退潮帶來的感受是最直接、最冰冷的。
收入的普遍下滑:“以前高峰期單子根本跑不完,現在經常要等。”這成為了許多騎手的共同心聲。訂單密度下降,直接意味著日均接單量的減少。
雖然平臺迫于壓力沒有公開宣布降低單價,但一些“隱形”的調整,如降低遠距離訂單的補貼、調整沖單獎勵的門檻等,都在事實上侵蝕著騎手的收入。
一個月下來,收入比補貼高峰時期減少20%-30%是普遍現象,對于貸款買車、家庭負擔重的騎手來說,壓力巨大。
加劇的行業內卷:“僧多粥少”的局面,導致了騎手之間的競爭加劇。為了搶到更好的訂單,他們需要更眼疾手快地刷新手機,更精準地判斷派單邏輯,甚至在某些熱門商圈“蹲守”。
同時,平臺為了“優化效率”,算法可能會更傾向于將訂單派給那些評分更高、準時率更好、更“聽話”的核心騎手,這讓新手和評分稍低的騎手處境更加艱難。
一部分騎手選擇離開:主要是入行時間短、未能建立起穩定收入模式的新手,以及一些無法承受收入下降而選擇回歸傳統行業的騎手。他們的離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運力過剩的壓力。
留下的騎手,大多延長了在線時間,早出晚歸,試圖用工作時長彌補單量的不足。
同時,“多平臺接單”變得更為普遍,一個騎手同時掛著每團、餓了吧甚至其他同城配送app,哪個平臺有單就接哪個,成為了生存策略。
平臺也意識到了運力流失的風險,開始推出一些“忠誠計劃”或“核心騎手保障”,比如提供底薪、購買商業保險、推出積分兌換獎勵等,試圖穩住這批最有經驗的運力。
然而,這些措施在巨大的收入落差面前,效果往往有限。
騎手們依然在城市的街道上奔忙,但他們的臉上少了幾分補貼大戰時的亢奮與匆忙,多了幾分對現實的焦慮與對未來的迷茫。
他們的車輪,依舊轉動,但承載的重量,卻比以往更加沉重。
總而言之,補貼的退潮,如同一次強制性的市場出清和價值回歸。
至于誰能夠在這場潮水退去之后存活下來,就看誰能夠找到存活的辦法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