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他注意到當年南陳時期門閥制度腐朽的弊端,且從宋師道的反感中有所思辯,以“得刀后而忘刀”的心境,對此生出一些改革的想法,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實際上,在原作中,宋缺于寇仲放棄爭霸后,相當果斷地解散了宋閥的勢力,可見他對門閥制度并不堅持,讓整個宋家不僅退出朝廷,還退出江湖,放棄了宋家山城,化為平民百姓。
龍戰在野中,宋師道的孫子宋魁刀法直追宋缺,卻不愿揚名立萬,作風低調,可見宋家后人不愿再卷入紛爭之心,與其他高門大閥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說起來,一個人對待平民百姓的態度,往往取決于他最初的出身與當前的地位,以此來生出相應的同理心。
像趙青自己,最開始就是一個普通人,目前或許在大唐世界幾乎稱得上是無敵,但返回主世界后,卻并不是什么大人物,安全感很是有限。
因此,她在有能力的情況下,也愿意讓這里的普通人過得好一點,從而無愧于自己的內心。壟斷平民上升通道的腐朽門閥制度,自然算是她接下來準備清理的對象之一。
至于什么尊卑等級制度,越是修行到高深的境界,便越發明白自己在天地宇宙前的渺小,又怎么會生出高高在上的心理呢
此外,宋缺對待外族胡人的態度,也完全符合趙青的看法,且在歷史上得到了驗證。
李世民“不論華夏夷狄,均兼愛如一”的宏大理想聽起來很是動人,且符合民族融合的趨勢,但正如宋缺所言,放下了對胡人的提防,便容易引發災禍,出現真正的長期分裂。
令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更后來的五代十國,以及宋朝一直沒法收復北方,正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與宋缺因外族威脅而堅持漢統不同,在她看來,只要有足夠的武力,將塞外胡族徹底壓服,不留半點余患,真正意義上做到同化,自然無需擔心出現問題。
滅亡突厥、吐谷渾等草原、高原國家,沒有了外部勢力的干預,這些最初實際上也算是炎黃子孫的胡族,完全能夠認祖歸宗,化為華夏的一員。
心中念頭閃動,趙青知曉宋缺已經感應了自己的位置,正策馬而來,心中無勝敗之念,只求印證刀道上的問題。
早已飛至宋缺一行人所在區域的冰劍,隨著她的心念一動,迅速地繞了一個大圈子,劃出了一道照亮夜空的光弧,朝著宋缺行進的方向而去。
在創出“劍胎”、且于心識上的修為再度精進后,她使用單獨的末那識與劍意融合,進駐劍身之內,模擬出某種前六識斷滅,進入滅盡定的狀態,放大了精神力量的效應。
再加上對光系與陰陽之氣的領悟,以不可見的紅外光作為傳輸能量的媒介,操縱飛劍的有效距離迎來了巨大的漲幅,從百余丈一舉躍升達到了十數里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