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北口緊依白洋淀東岸,東望天津,西靠保定,北臨北平,地理位置重要,擁有極其豐富的水資源。
如今的趙北口,絕大多數地區處于農村狀態,沒有得到開發,余氏七塔實驗場地位于趙北口南面劉村內。
別克汽車來到劉村村口,穩穩停下。
一行人抵達目的地,下車進村,余華好奇的打量著1937年的華北農村,周圍大多是土墻房子,有幾棟磚瓦房,電線等基礎設施壓根沒有,經濟水平極其落后。
不遠處站著幾名蓬頭垢面的小孩子,男女皆有,瞪著大眼睛,小心翼翼的看著余華一行人。
余華看著這些穿著補丁衣服的孩子,心中嘆了一口氣,他嘆氣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孩子穿著補丁衣服,而是這些孩子到了接受教育的年齡,卻不能進入學堂讀書。
民國為何大師多,這是建立在中華超高文盲率基礎上的。
或許,眼前這些孩子之中,就有天賦不錯的科研苗子,但因為無法得到完整的教育,只能種地謀生。
“實驗場地在前面,購買的機器設備和材料已經全部運到,放在那幾棟磚瓦房里,三十噸硫磺堆在實驗場地附近,你讓我找的焊工大約十個,也全都到了,村里這些人都是我信得過的人。”進村過后,身為副組長的林婉緩緩介紹道。
“瑾瑜,我想出錢買一些書籍,在村里成立一個圖書室,讓這些小家伙們看看書,錢走我個人的賬,出10塊大洋吧。”余華凝望藏在墻角后面滿是好奇和敬畏眼神的孩子們,輕聲說道。
10塊大洋在有錢人看來,也許只夠一頓飯錢,但卻能購買改變命運的書籍。
盡管無法改變眼前的情況,但余華依舊選擇做點什么,至少,讓這些小家伙能夠接觸到改變命運的東西。
知識,人類智慧的結晶。
自古以來,知識的價值無可估量,與生命完全對等,甚至某些高級知識遠遠超出生命的重要性。
“圖書室這是個好想法,那我也出10塊大洋。”
林婉若有所思,不由地眼前一亮,點頭贊同,轉而朝著劉微說道“老劉,麻煩你了。”
“我記下了。”劉微深受觸動,再次見到余華另外一面,默默點頭。
一行人進村沒多久,很快,一名壯年男人的身影出現,迎了上來。
“小姐,余先生,劉管家。”這名男人來到跟前停下,額頭滿是汗水,朝著眾人依次問候。
“這是實驗場地施工負責人,賀文龍。”劉微適時介紹道。
余華上前一步,面露親切而自然的微笑,朝著賀文龍伸出右手“你好,賀師傅。”
“你好,余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