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這個弱點,導致破譯著和編碼者之間的爭斗,一直是編碼者處于下風,直到恩尼格碼機的出現,才導致編碼者占據上風。
但,這是機器的力量,而不是智慧的力量。
如果能從密碼傳遞方式上進行改進,或者取得突破,這將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有可能實現嗎
“第一步發送者生成兩把密鑰,一把為公鑰,一把為私鑰,公鑰全透明公開,任何人都可以獲得,而私鑰則保密。第二步,接受者獲取發送者的公鑰后,然后用它對信息加密。第三步,發送者得到加密后的信息,用私鑰解密。”
余華的聲音平穩而清晰,仔細道出非對稱加密算法體系構思“理論上,公鑰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鑰解得開,那么只要私鑰不泄漏,通信就是安全的,因為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加密規則,只要兩種規則之間,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即可,如此一來,就直接避免了密鑰傳遞環節,這個加密方式能夠實現通信雙方在非安全信道中進行安全的密鑰交換,用于加密后續的通信消息,我將其稱之為非對稱加密算法。”
非對稱加密算法體系,由雷夫莫寇于1974年提出,接著由惠特菲爾德迪菲學者大佬改進,這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誕生的密碼體系,成功開啟現代密碼學的大門,后世計算機通信安全的基礎,正是源于非對稱加密算法體系。
這個說法毫不夸張,因為,后世大名鼎鼎的rsa加密算法,便是最廣泛流傳的非對稱加密算法之一。
銀行卡密碼,qq密碼,微信密碼,游戲賬戶密碼但凡是擁有計算機網絡的地方,就有rsa算法的身影。
公鑰加密算法,可謂是密碼學發展歷史上的革命性成果。
之所以引出公鑰加密概念,余華準備借此來獲得學術界的名氣,進一步包裝自己,公鑰加密算法的基礎,包括rsa加密算法,其數學原理,便是數論。
這將是他在數論領域的第一個成果。
當然,這個成果余華并不準備單獨吃下,一是知識儲備和數學水平不夠,二是太過顯眼。
想法是他提出的,由自己和師父華羅庚一起把成果做出來,如此一來,即不會讓人懷疑,又會加深天才人設份量,提升影響力,一舉兩得。
至于這種類似盜竊后人學術成果的行為,在道德上存在的問題
不重要。
抱歉了,莫寇先生。
抱歉了,迪菲先生。
余華心中默默說了一聲抱歉。
“一把公鑰這是一個天馬行空般極具想象力的創意,非常不錯,這把公鑰的引入,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整個密碼環節的破解難度,光是簡單引入幾個變量和因素,就能讓破譯難度提升幾個數量級。”華羅庚仔細思索余華給出的公鑰加密算法概念,整個人的表情由嚴肅向凝重轉變,腦海之中已然掀起一陣風暴,他完全被余華這個創意震撼住了。
這是變革。
密碼傳遞方式的變革,根源層次的突破
天馬行空,顛覆認知。
華羅庚怎么也沒想到,竟然還能在不直接傳遞密鑰的情況下,進行加密和解密。
公鑰人人可以知曉,私鑰唯獨發送者掌握,如此一來,該如何實施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