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華之未來,努力。
1937年4月29日,張三。
“張三先生,瑾瑜定不會讓您失望,即便您不說,我們也準備通過新華社向全國刊印此書。”林婉仔仔細細讀閱完畢,頓時明白原由,心中對于張三先生的情懷感動萬分,默默說著。
張三這封信,解開了林婉心中對赤腳醫生手冊的困惑之處。
當初,赤腳醫生手冊和完整火藥技術資料放在一起,但張三先生來信之中卻并未提到關于赤腳醫生手冊的內容,當林婉帶領科學股成員完成火藥技術資料整理,開始著手處理這本厚如字典般的書籍,這才了解到這本書的內容。
然而,由于張三先生信中對這本書沒有任何提及,導致林婉壓根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上報組織后,最終決定將這本醫學書籍通過新華社刊印成冊,向全國發送。
技術資料需要保密,醫學資料應當傳播。
“你們繼續工作,我去找教授同志。”林婉向其余三名兼任科學股成員的特科同志說了一聲,轉身離去。
三人點點頭,手握鋼筆,一邊小心翼翼對待珍貴的原稿,一邊繼續抄寫整理上面的文字,盡可能保持零誤差。
由于人手奇缺,懂得科學原理和知識的人少之又少,作為光桿司令的林婉,不得不拉了三名特科同志入伙科學股,暫時擔任科學股內部人員職務,協助她幫忙。
石門正定鐵路總站。
一輛蒸汽火車穩穩停放于窄軌鐵路上,后方車廂部位,有一批工人正在忙碌,小心翼翼將重達數十公斤的德制柴油發電機,搬運到露天貨箱之中。
貨箱內,已經放著由木箱包裝的埋弧焊機和顆粒焊劑,裝車區域后方,還有各式各樣余氏七塔項目之中使用過的機械設備和主要零部件,等待裝車。
鐵路運輸,這是最便捷和最快速的方式。
不久前,伴隨著余氏七塔試驗機組完成最后硫酸生產作業,結束生產,北方部立即組織人手拆卸試驗機組設備,開始搬運計劃。
整個運輸方式嚴禁且保密
第一階段,借助人力和汽車通過公路運輸抵達到保定,裝車經京漢鐵路線抵達石門正定。
第二階段,再將試驗機組和設備材料通過正定鐵路和同蒲鐵路,運往距離根據地最近的山西重鎮,臨汾站。
第三階段,通過公路運輸進入根據地。
對外宣稱商業運輸,為此,北方部特地成立一個太行實業公司掩人耳目。
通過該運輸計劃,從白洋淀劉村到根據地,運輸時間只需半個月左右,非常快捷且安全,成本極低。
如今,第一階段的拆卸運輸工作已經完成,試驗機組和所有材料設備均抵達石門正定,已經完成卸貨,正在重新裝車。
至于為什么要先卸下試驗機組和材料設備,再裝上另外一輛貨車,那是因為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鐵路軌道標準不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