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組織的支持,一切構思與根據地工業基地計劃將全部淪為空想。
說做就做,余華簡單洗漱一番,去食堂解決早飯,而后快速來到學校西門,出門往右,來到第十一顆大榕樹下方安靜等待。
不遠處,二十四小時待命的楊修左右環顧,仔細觀察周邊五十米范圍內有無跟蹤余華的可疑人員,確認無誤后,這才出現。
“余華先生。”身穿灰色背心一副工人裝扮的楊修,來到大榕樹旁,言語尊敬。
“我需要盡快與劉管家見面,此次見面還有清華機械工程系教授莊前鼎參與,地點就在周圍,事情非常重要。”余華長話短說,直接開門見山,朝著楊修給出自己的要求。
楊修聞言,感受到余華語氣之中的緊迫感,立即點頭“是,我馬上聯系劉管家,請您稍等五分鐘。”
話落,離去。
余華目送楊修離去的背影,佇立于原地,靜靜等候,眼眸余光左右觀察,是否存在可疑人員跟蹤,或者情報人員監視。
一直以來,余華持有著極高的反偵察意識和行為,只要外出途中發現任何可疑人員的行跡,他就會立刻結束今天行程,無論是與徐銳碰面,還是外出辦事郵寄信件。
從理論角度講,最有可能跟蹤或者監視他的人員,唯有來自于藍衣社的人,大概率監視他否會泄露破譯紅密資料。
所幸,經過這么久的觀察和反偵察,余華并沒有發現任何跟蹤和暗中監視的人,這個年代的跟蹤與監視非常落后,主要通過單人或者多人,只要稍微有點反偵察意識的人,就能感受到。
當然,絕不排除戴老板命令藍衣社動用頂級王牌間諜,來暗中監視自己。
只不過
余華可不覺得自己這個區區高中生,值得戴老板如此對待。
至于馬甲張三,余華則認為藍衣社還未發現自己與張三之間的關系,這個判斷的概率為百分之八十,剩余百分之二十則是藍衣社已經發現自己與張三、組織之間的關系,正在放長線釣大魚。
任何可能性都有,出于科學嚴謹思維,余華絕不下定論。
畢竟,當初他冒著暴露身份的風險,通過近乎明文的信息傳遞方式,與林婉為代表的組織建立聯系。
這個過程之中,兩份技術資料是否泄漏,余華不敢保證。
基于第一種80概率沒有發現的判斷,目前身份與馬甲邏輯關系大致如下藍衣社只知自己的真實身份,但不知馬甲張三已經向組織泄露紅密資料,只認為張三是發表中華機械制圖的作者。
組織知道馬甲張三,但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
日本人或許知道馬甲張三,但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
如果是第二種20概率放長線釣大魚,得,藍衣社是真正的超級大贏家,自己的小動作和行為,以及所有技術資料早已落入藍衣社之手,對方就等著收網。
而要論現實情況究竟屬于是哪一種,那么,余華傾向于前者。
余華相信骨灰級軍迷掌握的現代反偵察技巧和意識,更相信自己的直覺與判斷。
話說回來,至于當初為什么要通過近乎明文的方式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