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系,我現在也是技術領域的哆啦a夢
“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每天產量能有多少”聽到余華冷不丁拋出的這個方案,陳康無疑是懵逼的,過了小半秒,整個人猛地反應過來,趕緊追問最關鍵的數據。
言語透出急切之意。
子彈質量不穩定
能有復裝七八次的子彈不穩定
對工人手藝和設備有一定要求
隊伍里可不缺工人出身的戰士,聽這情況,設備無非就是車床而已。
陳康最在意的只有一點余華口中的產量低,具體數據究竟是多少
“拋開原料供應環節,一條七人手工定裝彈生產線每天產量能到100發300發左右。”余華給出日產量數據,微笑道“根據地目前能產標準發射藥和底火,銅和鋼也有,原料供應不是問題。”
車鋼芯,錘被甲,錘彈殼,鉆火孔,涂漆,裝發射藥和底火,子彈組裝,這是全手工定裝彈生產線的七道工序,每道工序最低一人。
一臺車床和七名工人即可滿足手工定裝彈生產的最低要求。
這個方法是余華當初在貼吧上與人吹牛的時候,根據工業化生產子彈得來的靈感,核心思路就是你有你的工業化,我有我的手工化,只要有原料,我就能搞子彈。
剛好合適,根據地已經具備發射藥、底火、銅、鋼等原料供應能力。
對于工業國而言,這種方法可謂吃力不討好,但對現如今的根據地而言,對人均子彈5發左右的部隊而言
還要什么自行車
反正一句話,先解決有無的問題,再解決好不好用的問題。
“100發到300發,夠了,完全夠了,哈哈,這種方法非常適合我們。”陳康面露喜色,眼眸中的困倦之意再次消散,心中的喜悅情緒無以復加,沒想到出來送余華一趟,竟然得到了解決子彈生產的有效辦法。
誠然,這種手工定裝彈生產方式的效率低,產量低,質量存在不穩定缺陷,與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子彈完全不能相提并論。
但這又如何
這些缺陷影響什么
論缺陷,部隊長期采用的復裝子彈最多,提高膛線磨損,精準度不夠,有效射程低,殺傷力不足等等。
比起復裝子彈,余華提出的這種手工定裝彈,簡直好的不能再好。
馬列在上,這可是每天100發到300發,取最高數,一個月下來那就是整整九千發,四舍五入豈不是一萬
七個人一臺車床月產1萬發定裝彈。
而七十個人十臺車床月產10萬發定裝彈。
這是什么概念
現如今紅軍八萬人,每個月十萬發定裝彈則意味著部隊人均子彈總量,以每個月125發增漲。
說真的,陳康高興到已經快要落淚的程度,這可是真正的定裝彈啊
不是打了一次又一次的復裝子彈。
“還有,為了適應缺乏電力,提高便攜性,還可以造一種人力車床,采用類似縫紉機腳蹬結構,加一個飛輪,實現純人力生產,如此便能隨軍行動,子彈產量可能會有所下降,不過提升了適應范圍,畢竟大多數地區不具備電力供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