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澆注作業完成,首次試生產最后一爐鋼水冶煉完畢。
一切,塵埃落定。
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候鋼水冷卻成形,經過準確稱重,獲得最終的實際日產量數據。
每一爐鋼水的實際重量不盡相同,存在誤差,有的重,有的輕,誤差約13區間,而造成實際重量誤差的原因很簡單,無法精確控制鐵水裝入量。
廠房內陷入安靜,滿懷期待的安靜,三岔灣廠區所有生產單位的工人戰士們全都默默等待最終結果,每個人的心情無不懷揣希望。
時間流逝,手表的秒針和分針同時歸零,時間定格于上午11:00分,這爐硅錳彈黃鋼冷卻三十分鐘有余,已經結晶成形。
“采集第47爐鋼水重量參數。”主控室內,余華身姿屹立,似如巍峨山岳般站在最前面,金色數學符號源源不斷釋放冰涼之意,驅散高強度工作產生的疲憊,看了看手表獲得時間,隨即下達命令。
轉瞬,總調度員揮舞旗幟,向澆注區生產組傳達指令。
澆注生產組馬不停蹄忙碌起來,進行脫模作業,打開模具取出一個個火紅方錠,依次稱重記錄數據,最終由組長親自送到主控室,交給余華。
余華接過關于第四十七爐鋼水的重量參數信息,提取上面的所有稱重數據進行計算,得到四十七爐鋼水實際重量。
試驗爐試生產第47爐鋼水實重205噸。
緊接著,余華將第47爐鋼水實重數據與過去二十三小時內四十六爐鋼水實重數據進行綜合計算,獲得每小時產量數據和二十四小時產量變化曲線圖等數據,得到一份簡單且直觀的數據可視化草圖。
主控室內,楊志、工務科同志、安全部門同志、以及警衛員呂俊羽等人,心中萬分緊張,一雙雙眼眸凝視正在執筆書寫的余華,知道最終結果即將揭曉。
兩分鐘過后,余華停筆,拿起記載二十四小時鋼鐵產量數據的報告,面朝楊志等人,臉上浮現一抹澹澹的微笑。
“氧氣頂吹轉爐項目工程試生產數據如下二十四小時鋼鐵實際產量9465噸,平均單爐產量201噸,每小時產量394噸,與設計產量之比為985,冶煉鋼種五類,包含中碳鋼、高碳鋼、鉻鎳鉬合金不銹鋼、硅錳彈黃鋼、硅鋼,實際日產量和鋼種類型均達到試生產指標要求,人員操作零失誤,允許通過驗收,進入工業生產階段。”
“各位,屬于我們中華的鋼鐵時代來了。”
試生產最終結果公布,從這一刻起,鋼鐵冶金領域步入新的時代,身處工業荒漠的根據地超越全世界,一舉邁入氧氣煉鋼時代。
這是獨屬于中華的鋼鐵時代。
時間定格,歷史定格。
轟
須臾之間,廠房內經過短暫震撼過后,頓時陷入轟動之中,所有人熱淚盈眶,萬分激動,發出歡呼聲宣泄內心的情緒。
做到了
向來遭受各國歧視和羞辱的他們做到了
什么是工業荒漠
整個中華就是地球上的工業荒漠,擁有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工業體系,不僅無法生產各種機器設備,甚至連鋼鐵都做不到十萬噸年產量。
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鋼鐵年產量區區四萬噸,這就是徹徹底底的工業荒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