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一直被別人瞧不起,被西方人視為永遠戴著鞭子的東亞病夫
但是,今天不一樣了,從這一刻開始不一樣了,他們經過不懈努力和付出,成功掌握了劃時代的鋼鐵冶金技術。
如果說曼哈頓計劃孕育的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瘦子,令原子核物理學至此分成兩節,那么,氧氣頂吹轉爐技術的重要性,就等同于冶金領域的瘦子。
鋼鐵冶金界的歷史,就此分成兩節。
1937年8月4日上午11:05分,氧氣頂吹轉爐試生產成功,這項劃時代冶金技術由試驗性質邁向工業生產。
一項人類尖端冶金技術,悄無聲息誕生了。
整個消息猶如颶風般席卷廠房,而后瞬間傳遍三岔灣,一千余名奮戰數十個日日夜夜的紅一師指戰員興奮無比,隸屬于軍工局的工人們激動程度還要強上三分。
他們高興,他們激動,他們落淚。
沒有人比這些軍工人更明白氧吹爐技術的意義。
萬世基業,今日成矣
“半年時光,當初構思的想法終于成功了,有了這項屠龍術,相信組織會比原來歷史上要好過的多,現在距離開學大概還有三個月,接下來把電渣重熔和105毫米榴彈炮搞定。”余華望著廠房內一眾工人戰士歡呼激動的畫面,臉上浮現舒心笑容,腦海默默想著。
試生產通過意味著氧吹爐技術真正意義上研發成功,但這還不夠,如果要研發105毫米榴彈炮,電渣重熔技術這項前置科技必須點亮。
幸好,無論是105毫米榴彈炮,還是電渣重熔技術,當初余華全都仔細了解過。
沒辦法,前者是歷史上第一款具備360°射角的105毫米榴彈炮,后者則是大名鼎鼎的三大高級冶金工藝。
身為骨灰級軍迷,如果不了解這些軍事科技,好意思自封骨灰級頭銜
空分設備為氧吹爐奠定供氧基礎,氧吹爐為電渣重熔奠定優質原料供應基礎,電渣重熔則為大口徑火炮炮鋼奠定材料基礎,技術領域的發展便是如此,一環扣一環,少了誰都不行,更不可能好高騖遠,張嘴就來彎道超車。
有些路,沒有彎道。
“楊團長,給總部發電報喜。”余華目光看向身側情緒激動的楊志,微笑道。
“是,總工程師”楊志聞言,立馬反應過來,連忙轉身離去。
“陶同志,試生產通過,我要馬上返回延城處理工作,榆林鋼鐵廠交給你了。”
待楊志離去,余華目光轉而看向旁邊最新上任的榆林鋼鐵廠負責人陶明達,正聲道“鋼鐵生產不是小事,你接手之后前期暫不著急提高產量,該主抓質量,一是運力不夠和配套設施不達標,二來氧氣煉鋼對組織來說太過先進和高端,急于追求產量容易出問題,應當熟悉氧氣吹煉工藝,掌握要領,積累豐富的煉鋼經驗,再追求產量。”
“關于煉鋼生產過程,必須嚴格要求工人遵守氧氣吹煉生產管理條例,質量放在第一位。”
質量第一
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氧吹爐雖然成功了,但這不代表軍工局就能玩得轉,站在現實角度出發,像這種尖端冶金工藝設備,沒有個一年功夫很難吃透。
如果急于追求產量,很容易出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