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余華不愿意看到的。
“是,一定遵守規章制度”陶明達面容嚴肅,眼中露出尊重之色,立正點頭,正聲回道。
對于氧吹爐創造者余華,他心中無不充滿尊敬,盡管余華歲數比他年輕十歲。
榆林鋼鐵廠可以沒有他陶明達,可以沒有自家領導陳康,可以沒有工程隊楊志,但絕對不能沒有余華。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沒有余華,就沒有氧吹爐。
陶明達是官田兵工廠時期的老人,曾經擔任過雜械廠廠長職務,畢業于江蘇蘇州中學,高等中學學歷,擁有不俗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基礎。
人家原本還在抗大學習,結果陳康一封調令,就把陶明達從抗大調來擔任榆林鋼鐵廠廠長。
民國授高等中學之學歷,無論放在哪里,皆屬于高級知識分子,這是組織隊伍之中不可多得的高級人才。
“另外,我給起重工組的孫鴻、爐前工組王強和羅洪濤三位同志請功,孫鴻在首次冶煉試驗和試生產期間表現出色,零失誤完成每一次起吊工作,技藝嫻熟,應當給予獎勵,王強和羅洪濤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工作,保障鋼水冶煉,應當給予獎勵。”
余華話鋒一轉,繼續說道“這個請功以我的名義,走鋼鐵廠向軍工局上報的渠道。”
請功,以總工程師名義請功
起重工孫鴻,爐前工王強、羅洪濤,這是首次冶煉時間和試生產期間表現優秀者,三人的付出和努力余華看在眼里,應當給予獎勵。
“請功好的,我明白了。”陶明達聞言,怔了一下,有些意外,連忙點頭。
不得不說,孫鴻、王強、羅洪濤三位同志還真是好運。
講完請功的事情,余華最后說道“鋼鐵生產過程如遇技術問題,小事盡量自己解決,大事給我發電,但技術人員要努力思考,好了,我要說的基本就這些,陶同志,你還有沒有問題”
“總工程師,關于氧吹爐的慶功宴,我們開不開”陶明達詢問道。
“開吧,讓參與鋼鐵廠建設的戰士和每一名工人參與,給大家放松一下,我就不參與了。”余華笑了笑,說道“還有問題嗎”
他沒時間參與慶功宴,氧吹爐搞定了,紅星拖拉機項目還等著他去救火,這是燃眉之急,耽擱不得。
運力不足的問題,已經從根本層次限制了根據地工業發展和生產,僅榆林鋼鐵廠分到的運力配額而言,每天最多能生產五噸鋼鐵。
是的,只有五噸,因為一噸鋼鐵需要四噸原料,榆林鋼鐵廠的運力配額二十噸。
這是客觀條件的限制,軍工局工業建設之中面臨的短板問題。
陶明達搖了搖頭。
“陶同志,那就再見了。”余華微笑道別。
“總工程師,再見。”陶明達面色一正,舉手敬禮。
余華笑了笑,沒在多言,悄然離開選修熱鬧的廠房,將這里的一切交給陶明達。
對于即將開始的大規模工業生產階段,這不是他該操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