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宜。
便宜到不像話的程度。
一門105毫米榴彈炮制造成本僅有一千五大洋,這個成本幾乎是民國兵工廠無法想象的,就拿來料加工的太原兵工廠舉例,光是一門105毫米山炮制造成本就高達上萬大洋以上,其中進口的德國克虜伯火炮身管,就占到制造成本的60。
然而,即便是五千大洋的成本,也沒人嫌貴。
因為,這是正兒八經的105毫米榴彈炮。
南京方面1933年購買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采購價格為單門16萬美元,每發75毫米炮彈20美元,而來源于萊茵金屬公司控股的蘇羅通2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附帶24000發炮彈,采購價高達886萬英鎊,折合每門炮超過3萬英鎊。
一個美元,一個英鎊,動輒上萬起步,而自家105毫米重型榴彈炮單門一千五大洋……
這就是差距。
余華笑了笑,話鋒一轉,說道:“這是掌握基礎工業的優勢,紅牡丹榴彈炮本質上是工業品,隨著產量越來越高,通過改良工藝和工人熟練度提升,其制造成本會越來越低,另外,如果根據地轉為戰時生產體制的話,一門炮的制造成本僅等于工人全制造過程中所消耗的糧食數量,我們有足夠的資源。”
工業化的優勢。
李先生聽聞,輕輕點頭,他當然聽懂了余華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整個人取出一根香煙,擦燃火柴,點上,抽了一口,緩緩吐出青色煙霧,他在思考著關于工業化的事情。
工業化的優勢非常明顯,和平時期可以為國民供應物美價廉的工業品,發展經濟,戰爭時期則迅速進入戰時生產狀態,以極其低廉的成本生產各類武器裝備及彈藥。
戰時生產狀態打的不是錢,而是資源。
而根據地有什么資源呢?
神木的煤礦和鐵礦,榆林的糧食,延邊和玉門的石油,靖邊的銅礦,延城的石灰,鐵礦,煤炭,臨汾的優質鐵礦……
李先生抽了口煙,他理了理思緒,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根據地看似地處偏遠山區,但下轄區域或者影響區域內,竟然礦產資源豐富,完全可以支撐根據地工業化的前中期發展。
如果全部消化掉這些資源,那么武器裝備及彈藥的產量將是一個極其恐怖的天文數字,而有了巨量的自產武器裝備及彈藥,部隊的發展將再無限制,而部隊擴張發展,則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反哺根據地工業。
這是一個不斷往復的正循環體系。
接著,他似乎想到了什么,目光投向看似年輕卻已有些滄桑的余華,根據地如今的一切,全是因為身前的少年和莊教授等人。
“余同學,我有些不知道該說什么了……謝謝你們。”李先生再次出聲道謝。
余華搖頭:“這是我應該做的,先生,學醫救不了中華,搞文學救不了中華,但工業可以拯救中華,這是教授和一眾同學,以及我的想法,希望您支持。”
此話猶如一粒種子,落在了李先生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