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初露鋒芒
九月十九,齊金界河爆發沖突。
金國折損兵士九十一人,傷數十
此乃齊國立國十二載來,首次和上國刀兵相向。
當日,金軍并未做好全軍強渡的準備,發生沖突后經歷一番隔河對射,各自歸營。
但雙方都知道,此事不會就這么結束。
在此刻氛圍下,阿離赫、王文寶等主戰派的聲量馬上大了起來,而原本主張不可輕啟戰事的主和派軍官郭安、韓嘗,偃旗息鼓。
翌日,金軍主帥韓企先一邊命令全軍備戰,一邊將昨日之事,奏報于黃龍府金廷。
同時,也不忘遣密使過河密使前來主要表達了四層意思,一是埋怨齊國官軍太過魯莽,將金齊兩國推向了國戰的危險邊緣。
二,解釋了昨日之事并非韓企先之意,那阿離赫、王文寶不聽帥令,才有了強渡之事。
三,希望齊國能好好配合他韓企先,盡量彌補金國,最大限度挽回兩國邦交。
四,希望不要因此淮北系和南京路的商貿關系,如有可能,則繼續推進在南京建立場坊一事
蔡思代陳初會見了密使,卻只答復了第四件事,表示不管兩國怎樣,只要阜城仍在,就會繼續執行和韓郭兩家定下的商貿、建場協議。
以陳初掌握的情況看,此次邊界沖突升級為大規模戰爭,至少還需幾個月時間。
黃龍府山高路遠,界河一事的軍情傳遞過去就要一二十日,金國再行征調糧草、征發軍士,一套流程下來,能在年前趕到就算不錯了。
此時北岸號稱三萬大軍,實則兩萬不到,韓、郭兩家漢渤軍懷有別樣心思,未必愿意死戰。
僅剩那阿離赫和王文寶三四千人,暫時也鬧不出太大動靜。
即便這樣,陳初依然在十九日當晚,召集淮北軍中上層軍官開了場擴大會議。
會議內容,除了搶修沿河烽燧、各自駐守防區、組織民壯等務實細則外,陳初最后道“我亦知此時并非最佳開戰之機,然戰和與否,并非我軍可選。若金兵大舉進犯,我等唯有死戰
如棄河北,則東京不安,東京不安,則淮北危矣
戰時,不論兄弟情義、同鄉好友,只有上下之別。如有人不尊號令、私自放棄防區、無令后撤者,休怪某不念情份。
我等身后,便是各位將軍的爹娘妻兒,請諸君務必盡心用命,不墮我軍威名
待凱旋日,本王親自為諸位掃塵解甲”
“喏”
眾軍將轟然應聲。
本次會議,就是為了統一大家思想,堅定抵抗意志。
畢竟第四旅九團中,有相當一部分舊永靜軍、河北新兵,他們對金兵的恐懼,非一朝一夕可消。
如今,在阜城左近的淮北軍有第一旅第一、五團,第四旅第四、六團,第五旅第三、九團,炮團兩營,以及正在趕來的河北王彥獨一旅。
不計別縣廂軍,陳初掌控的兵力共計兩萬四千余。
兵力布置以武邑、阜城、交河三縣為中心,沿河往東西兩兩翼延伸。
為不了不使兵力過于分散,避免被對岸偷渡界河分而殲之,東西側翼多是連排級的小股警戒單位,負責監督當地廂軍、組織民壯。
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快速的軍情傳遞系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