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中,轉眼就到了除夕。
一只蝦公籺賣個兩分錢,在縣城一天賣個一千只應該不難,那就有二十塊錢了,而這東西的成本,絕對不會超過十塊錢的,所以一天賺個十塊錢那肯定是沒問題的。
鄧允珍倒也不謙虛,她微微一笑,說道:“我這里還真有一個非常不錯的小生意,不僅投資小,而且見效快,保守估計一個月賺個兩三百塊錢應該不是什么難事。”
鄧允珍停頓了一下,然后接著說道:“不管是在縣城工作,還是去廣東打工,都只是拿死工資而已,想要發家致富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還不如自己做點小生意,等做出經驗了再慢慢擴大,以后說不定有機會當個大老板,這可比打工要有出息多了。”
本來,今年的族會,鄧世榮想提議重修那耶小學的,但想到族人們在重建祠堂上剛出了一大波血,確實應該讓族人們先緩一緩,等春運結束客運公司的分紅發下來了再說。
按照迷信的說法,五行不足的人須吃契爺或契娘飯補回來,才會健康成長,才能長命百歲。
不管做什么都行,總好過在家里跟著我們過苦日子。”
除了做這些事情以外,還有每年年底的助學會兼族會,也是要開的。
現在已經進入八十年代后期了,博白縣去廣東打工的人是越來越多,雖然沒有夸張到每條村都有人去廣東打工,但每個鄉鎮都有人去廣東打工那是肯定的。
一直到九十年代后,廣東那邊的高工資才在博白傳揚開來,然后引發了大規模去廣東打工的潮流。
如果還有余力的話,那雙旺初中的建設他們那耶鄧氏自然也要貢獻一份力量。
鄧允珍搖頭道:“不辛苦,洗菜切菜都有大嫂二嫂她們幫忙,我就簡單炒一下菜而已。”
然而,現在這個時間節點,蝦公籺對于大部分博白人來說,還是一種陌生的東西。
論做生意,別說是他們朱家了,就是整個松旺鄉,恐怕都找不出做生意比鄧允珍娘家厲害的。
這些說來話長,其實就是一瞬間的事情。
這一番合情合理的話,聽得朱家人心中都是激蕩不已。
至于“沒心沒肺”的冬子,兩只小手正抓著一只鹵豬蹄啃得正香呢!
鄧允珍微笑道:“不用謝,你們幾兄妹要是都想做的話,那就先商量好分散到不同的地方去,比如說誰到縣城去擺攤,誰在鄉鎮擺攤,都提前劃分好,這樣就不用兄妹之間搶生意了。”
這脫契也挺講究的,需要請這方面的先生過來主持,有些人脫契需要準備三牲雞、魚、肉,有些人脫契需要四爪齊全豬身上各個部位都要有,總之是挺麻煩的一件事情。
所以,鄧允珍聞言也沒有多想,回答道:“大嫂,給侄子侄女們安排一份工作,對于我來說確實不難,但我其實不建議他們到縣城工作,因為縣城的工作工資都不高,一個月也就二三十塊錢。
鄧允珍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大嫂,我先給你算筆賬,這蝦公籺的制作材料中,最貴的就是油了,然后是大米、紅薯以及蔥花,至于小蝦河里多的是,自己花點時間去抓就行,還有那一點柴火就不說了。
朱旺繼續說道:“滿嬸,蝦公籺的制作材料我們知道了,但這東西怎么做,我們見都沒見過,也不懂啊!”
“謝謝滿嬸!”
小冬兒有些悶悶不樂的問道:“那大姑姑什么時候回來啊?”
鄧世榮伸手摸了摸孫女的小腦袋,笑著說道:“小冬兒,你大姑姑她已經嫁人嘍,以后她要跟婆家人一起吃團圓飯,不回我們家吃團圓飯了!”
鄧允珍微笑道:“這當然是真的,我們那耶鄧氏在縣城成立了一家客運公司,有幾十輛大客車跑廣東,對于廣東那邊的發展情況我們都是知道的,現在去廣東打工的人是越來越多了,因為那邊給的工資確實夠高。“
今年的團圓飯,是鄧允珍這個新媳婦掌廚做出來的,朱大嫂、朱二嫂以及那些小輩女性一起幫忙打下手,整出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