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那些東西并不是他們身上固有的。
假使眾人都崇拜一個有權力的人,那么他們實際上崇拜的只是這個人的權力。一旦掌控權力的人換了,那么他們崇拜和佩服的對象也會隨之改變。
但是有一種人,他們是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立足,憑借自己的品德立身。
這些東西,是他們身上別人所拿不走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這樣的人才更被世人看重,尊敬,佩服。
張耳也非常佩服扶蘇本人的才華。
“在還沒有正式召集百家之前,先發個帖子,表明自己以文會友。先寫一篇文章給天下士人看看。”
“上來就要以文服人,以此爭奪自在天下士人面前的話語權。”
“可謂非常高明。”
張耳仔細分析著。
“不過,我們兩個也應該走了。”
“為什么?”陳余大驚。
“你覺得你的才華能夠比得上恒陽君嗎?”
“不能。”
“汝與恒陽君孰位更高?”
“恒陽君乃一國儲君,我非商非士,何以及君?”
“汝無有一物長于恒陽君。那你又能給恒陽君帶去什么呢?”張耳十分冷靜地分析道。
陳余想了想,“是也。”
“我們還是不要再留駐此間了。”張耳勸說著。
陳余卻反問,“以當今之天下,還有誰人是張公認為可以追隨的人呢?”
張耳搖搖頭。“怕是沒有。”
“那既然如此,何不先在太子麾下寄暇,起碼衣食不愁。等到日后時機成熟,再行計議呢?”
陳余是真的很仰慕太子扶蘇,他想留在扶蘇身邊干一番事業。
但是他又不想和張耳分開。
張耳仔細想了想陳余的分析,確實有一定的道理。
“若是我們能留下來,日后就寄于此人。”
——
扶蘇的詩文一發,頓時齊魯大地的士人開始沸騰。
大家紛紛議論《度關山》這首詩。
“這首詩旨在表達恒陽君的治國抱負啊!”
“開篇就說人為貴,這正和孔孟儒道本意契合啊。”
“并寫兩面:一從“立君牧民”寫起。恒陽君喜歡古代君主治民的法則,認為退小人任用德才兼備者是國家昌盛的基本保證;”
“二是通過堯舜之間的對比,提倡“儉為共德”,在此基礎上,甚至還提出“讓”與“兼愛”的大同思想。”
“簡直兼容并包啊!難得的是,通篇沒有一點法家思想。”
士人們在街頭議論紛紛,一時間品評扶蘇《度關山》成為了當時齊魯大地的風尚。
士人一張嘴,死鬼也成仙!
有了這些士人主動為扶蘇宣揚,造勢,一時間齊魯大地的百姓紛紛開始轉變對秦國的看法。
就和某些人預料的一樣,扶蘇一旦抵達齊國境內,他將受到無數人的擁戴!
驛館里。
扶蘇坐在席上看齊國士人編寫的棋譜。
邵平匯報說,“太子,現在街上所有的士人,都在議論太子的詩文。”
“那他們是怎么說的呢?”
邵平對曰:“士人們都說太子辭章簡樸,詩文包容儒墨兩家。”
“那這些士人都是些什么身份呢?”
邵平面色恭敬,“三教九流皆有之。”
“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位大儒公開發表些言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