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李信沒這些煩惱了,只要太子不反,以后太子就能順理成章做皇帝。而他到時候也可以順理成章得到太子的重用。
扶蘇自然是一臉驚愕,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飲下李信所敬的酒。
這個李信,千里迢迢拿這個來考驗我是吧。
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后,李信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臨淄,前去遼西郡戍衛。
可送走了李信,很快,五大夫楊繆等人前來齊魯之地戍守邊疆,也來拜見扶蘇。
扶蘇自然一一按照禮節款待。
楊繆和李信的想法全然不同。李信不希望扶蘇造反,因為這樣會讓他感到為難。但是楊繆卻唯恐扶蘇沒有造反的意思。
因為這樣他和其他將軍們就要處在長期的失落和痛苦之中,而要眼睜睜看著嬴政一個人坐擁天下。
嬴政在力排眾議阻止分封制倒車,建立皇帝制度之時,得罪的就是這些戰功赫赫的大將。
曾經他們的名字是讓天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可是他們在幫助嬴政得到了天下之后,嬴政卻過河拆橋。
趕走王綰這件事,嬴政做的是極其不明智的。
嬴政一開始根本沒想那么多。一來王綰和他的政見不同,已經不能再成為自己的第一把手了,嬴政自然要把他換下去。二來王綰的年紀確實很大了,可是脾氣卻很執拗,不管嬴政怎么叱罵他,反正不到黃河心不死。
嬴政只想盡快趕走王綰,好實施自己的治國大業。
這一點,也確實是王綰站得高度不夠。在王綰的眼中,嬴政僅僅是因為自私自利,貪婪狂傲,所以要建立皇帝制度,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可是嬴政和李斯他們都看到的是建立分封之后數不清的麻煩。
后來的劉氏王朝,不就是在驗證當初嬴政和李斯他們的看法是對的嗎。
但是嬴政和王綰兩個人的矛盾,在外人看來則是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嬴政單方面欺負善良正義的王綰。
將軍們考慮的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子孫后代,他們不會為帝國乃至江山社稷的長遠利益考慮。
所以將軍們在看到嬴政趕走王綰之后,自己內心加了無數戲啊。他們認為嬴政這是在殺雞儆猴,叫他們這些主張立分封的人都消停點。
事實上,嬴政沒打算做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人。要是他真的想要那么做的話,楊繆從等人已經死了。
嬴政處在一個非常兩難的環境下,他想要做個不虧待功臣的人,可是他又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被諸侯王殺害,更加不希望自己辛辛苦苦統一的天下被再度分裂。
所以就造就了臣子們個個心懷不滿,悄無聲息地奉命離開咸陽。
但是實際上每個臣子都對嬴政心懷恨意。已經吃到嘴里的鴨子,又被嬴政給拽了出來。大家都祝愿他希望鴨子肉全到了他肚子里,不至于把他自己先給撐死。
而且,嬴政似乎處在非常矛盾、慌亂的狀態下,以至于他在開國大典上做錯了好幾件事還不止。
在后續幾個月的執政期間,他開始施行空前的高壓政策,就是用嚴刑峻法來提高自己的威權。
哪個不聽話,不遂嬴政的心意,嬴政就殺了誰。
這種極端的舉措,恰恰讓群臣看到嬴政是心急如焚。當初都是一個創業集團的人,大家都清楚做事最要不得的就是心急。嬴政一下把所有的大忌都給犯了,那些沒有從嬴政身上撈到好處的人,可不偷著樂嗎。
那在這種情況下,過路赴任遇到扶蘇——這位帝國未來的皇帝,也就是秦二世。
楊繆從就忍不住挑撥離間,他希望看到他們父子相殘,就算自己撈不著好處,也比現在這種讓嬴政一個人獨大的日子好啊。
其他將領也都是各懷鬼胎。
其實朝中大多數臣子將軍,都是李斯那樣的人。為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而奮斗,像繚那樣胸懷天下的人,本來就是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