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公子先行出發啦?”
并州牧高干,在歡迎河北四庭柱之一,高覽到來的宴會上,舉杯向著高覽詢問道。
高覽頷首點頭,肯定的說道:“長公子比某家早上五日動身,依著腳程來算,估摸著當下長公子應該抵達了青州,若是動作快一點的話,說不得已經揮師南下了。”
“長公子當真是勤勉。”高干若有所感,舉杯向東方遙敬了一杯。
“是啊。”高覽應和了一聲:“長公子為諸公子之首,地位尊崇,然行事果勁,勤勉無二,堪為明公麾下諸位公子的表率。”
“嗯。”高干點頭,神色間是認可的態度,但他有多一層的思慮,袁譚這般行事迅捷,只用勤勉二字解釋卻是不夠充分。
作為袁紹的外甥,高干清楚的了解袁紹對于嗣君人選的偏向,他的那位舅父對幼子袁尚偏愛非常,有立袁尚為嗣君的心思,只是礙于長幼有序,一時間沒有遂定。
在嗣君之位懸而未決,且有可能為弟弟袁尚奪走的情況下,袁譚早早動身前往青州,早早發兵揮師南下,也就說得通了。
以高并的看法,袁譚這是有心在袁紹面前表現一番,為爭奪嗣君之位做努力。
一念至此,高并收回了思緒,河北嗣君的人選,他沒有干預的想法,也不敢去干預,雖說他是袁紹的外甥,可若是摻和到嗣君之爭中,稍有差池,輕微點就是討不得好,嚴重點就是系于幽獄,說不得還會有性命之危。
因是如故,高并打算顧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做好自家本份的工作,他日不管那位公子上臺,秉著中立態度的他,就算不得親近和重用,可也還能典任一方,不至于因為押寶失敗,不得已卸甲歸田,為一老農爾。
“不知明公何時動身?”高并把話題轉向了袁紹統領的中路人馬上。
高覽作答道:“只在近日不久,明公就將引軍南下。”
“即使如此,我等動作得盡快些了。”高并根據當下的時局,對下一步的行動給出了急緩的程度。
高覽利落的飲盡一杯,接著放下手中的酒杯,不顧從胡須中流溢滴下的酒水,響亮的應聲道:“如使君所言,我等須得早日動身南下,只是不知使君如何調度。”
面對高覽的問題,高干沉吟了一會,而后他給出了作戰方案:“太原、上黨為重地也,是抵御關中劉璋的第一線,須得重兵留守,不然我軍若是大舉南下,不留兵馬鎮守,劉季玉到時候趁機發難,失卻太原、上黨之地,鄴城乃至于冀州危也。”
“使君所慮甚是。”高覽表達了認同的態度,同時搬出了這一戰興師前來自幕府的囑咐:“此戰出行前,明公就再三叮囑,我等這一路人馬,以策應威懾為主,不必大動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