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魔法稍微復雜了些。
但如果花足夠的時間,還是能分得清層次的。僅僅是剝離出最淺顯的一層,也足足耗費了一整天的時間。
就是不知為何,當剝離成功后,晨星女士會露出那么詫異的神色。
不是她讓我拆解的嗎?完全不明白。結果到了最后,晨星女士她也沒告知,她施展的究竟是什么魔法。
“不過那樣壯觀的景色的確使人向往。”(帶著下劃線)
多虧了《盧原》這本書,讓我對于魔法有了新的理解。雖然并沒有攪動腦海里的記憶,但僅是看見近代魔法逐漸敞開的大門,就足以令人歡欣雀躍了。
經過這段時間晨星女士的實踐指導,忽然發現這三本字典其實也并不是那么枯燥乏味。當書本里的知識,活生生地展現在人面前,人們才能確實理解這些奧秘的有趣與美麗。
“果然實踐與理論結合,才是正確的求知方法。”(圈起來)
就是過程依舊還是比較折磨罷了,畢竟需要記憶的東西數目,實在有些令人畏懼。
對于《盧原》的興趣還在高漲著,想應該不久后就能研讀完這本名作。可是對于剩下的那本,被晨星女士簡稱為《術數》的《術數,施法的計量工具》,讓人很是愛恨交織。
起初翻閱它時,本以為它不過是簡單地教會初學者一些施法時,需要注意的術理規則——魔力的消耗,投射的角度之類的。想著對于術數運算也是熟練,可是到近三分之一時,發現完全搞不懂了。
上邊出現了四則運算之外的術數運算方法,來解決各種奇奇怪怪的施法問題。
就比如,假設有這樣一種自律魔法,它能以極限施法速度來創造同自身一樣的自律魔法,問在啟動一段時間后維持它的魔力消耗是多少。再比如,假設我們需要同時釋放兩種不同的魔法,這兩者會互相干擾彼此的效能,而這樣的干擾又會隨時間規律變換,問怎樣才能使二者都達到最大效能。再比如,某一大型法陣,需要持續提供魔力維持,而中途需要的魔力量隨著運行與功效在發生變化,怎樣預先計算共需要的魔力量……
“這些都是簡單的了。”(劃掉)
這些都是《術數》海量例問里的一粟,它們包括了施法可能需要計算的方方面面,其計算方法也是格外新穎。甚至看著那些奇奇怪怪,卻只是用來計算的符號,忽然覺得是否是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呢?
但要是能沉浸下去,“就會更加迷茫”(劃了很多下)就會發現這奇妙的邏輯,不亞于任何一本魔法理論。
僅通過計算的方式,居然就能模擬出魔法施展的方方面面——雖然只是理想狀況下,這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或許這樣的術數,也能稱之為魔法?
“可是好難理解。”(狠狠劃掉)
學習它的過程,能讓人覺著思維的升華,可又無時不被打擊著。好在習慣了這樣的邏輯后,愈發覺得解答的過程清晰無比,有時出神時還會思考是否有更簡單的計算方式,偶有發現,就會信心倍增。
另一方面,關于基石魔法也了解了不少。除開個別特例外,它們應該是這個世上最簡單的法術了。
先是四元素魔法,滴水術、火舌術、風起術、沉土術。同滴水術一樣,都是消耗定量的魔力,將之轉化為基本的四元素。不過其他三個魔法的衡量標準,都是按消耗1安瓿魔力能凝聚多大規格的元素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