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營又名三大營,即五軍營、神機營和三千營。三大營建成初期,戰斗力頗強,曾跟隨明成祖朱棣五征蒙古,立下赫赫戰功。
五軍營由精銳騎兵和步兵組成;神機營則是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最后一個三千營是由三千蒙古騎兵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一支全騎兵的部隊。皇帝出征時,三大營環守于皇帝大營,多是神機營居外,騎兵居中,步兵居內。
明英宗時期,三大營于土木堡之變中幾乎全軍覆沒。及至景泰帝登基,兵部尚書于謙對京營的編制進行改革,他選十萬精銳分十營團練,以備戰時之用,稱十團營。在其后的數十年間,京營的編制和名字改來改去,立了又廢,廢了又立。直到嘉靖二十九年,也就是1550年,嘉靖皇帝恢復京營三大營舊制,唯一不同的是神機營改名為神樞營。
據史書記載,崇禎二年,崇禎皇帝派兵部尚書李邦華整頓京營。京營中原本就有占役和虛冒等弊端,占役就是士兵為各將領服勞役,虛冒就是部隊沒有這個人,諸將及勛貴等以自家的家仆冒充,然后每月領取一份厚餉。
到了京營后,經過一番細致的清查,李邦華共收回了占役士兵一萬多人,清理虛冒一千多人。另外,在清查過程中,李邦華還發現京營十多萬人中有一半以上是老弱病殘。為了加強京營的戰斗力,李邦華親自考試,只錄取年輕力壯者,其余老弱皆被辭退。
經過李邦華的一番整頓,京營中很少有隨便充數的士兵了。除此之外,李邦華還整頓了京營的馬匹和后勤供應等等,使得京營具備了一定的戰斗力。
整頓京營劉學沒有如歷史中那樣用李邦華,而是用了名不見經傳的周遇吉,以及英國公世子張之極。交待給二人整頓京營的任務后,劉學叮囑周遇吉,選拔兵員一定要鐵面無私,不管是誰,只要不符合標準,一律不準錄用。整頓京營得到的兵員將會是麒麟軍團的第一批兵員,而周遇吉這個未來的麒麟軍團軍團長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士兵都是一群弱雞的,所以不用劉學叮囑,周遇吉已經做好了得罪人的準備。
由于是越很多級提拔,所以周遇吉在工作中非常的賣力,他先是清理占役一事。占役都是各級將官讓自己的部下幫著自己去干活,而這其中尤以勛貴為甚。對付勛貴,周遇吉使用的方法既簡單又粗暴,他把劉學派去保護他的一百錦衣衛分成一個個十人小隊,然后派這些小隊去占役的勛貴家要人。
大明的勛貴在建國初期都是在一個鍋里吃過飯的,大多都是稱兄道弟的關系,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到今天,大部分勛貴之間仍然保持著良好的關系。勛貴們仗著祖上的榮光不把名不見經傳的周遇吉放在眼里,對他發布的命令可以置之不理,但是對上錦衣衛,他們可就硬氣不起來了。
不敢硬杠錦衣衛,又見不到藏在軍營不露面的周遇吉,勛貴們只好去找張之極了。
“賢侄,這件事無論如何你得幫幫我,你說我容易嗎?你說周遇吉把我家你那弟弟趕出軍營,你讓他去干什么?他什么都不會,離開軍營就只能去要飯了。我說賢侄,你就忍心看著你那弟弟去大街上要飯嗎?”勛貴們的爵位只能傳承給一個兒子,一般都是傳給大兒子。然而勛貴們哪一個不是三妻四妾的,家里可不只有一個兒子。大兒子繼承爵位了,后面的兒子們便沒有事情可做了,思來想去,軍隊出身且大多在軍隊掛職的勛貴們便一股腦的把兒子們塞進軍隊,讓他們熬一熬資歷,然后好混個前途。
看著面前一張張期盼的臉,張之極說了一番難處后,說道:“各位世叔世伯世兄,咱們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既然你們都這樣說了,小侄就把這事應下了。只是你們都知道,這事小侄只是個陪襯,最后做決定的還是那周遇吉,所以……”
張之極面帶難色的搓了搓手指,對于這個姿勢大家都是心中明了的,雖然很不情愿,但是為了自己孩子的前程,他們只好說道:“賢侄,咱們絕不讓賢侄難做,需要多少銀子,你說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