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盛夏的暴雨雨來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柱香功夫,雨便停了。
見云銷雨霽,朱元璋再令豎起黃色大旗。見黃旗豎起,各路伏兵盡出。
常遇春一馬當先,直沖敵陣。健馬鋼矛,萬軍之中,如入無人之境。
徐達引軍一路,常遇春,馮國勝引軍一路,張德勝、朱虎引水軍一路,朱元璋自領一路。
四路大軍攻向陳友諒的漢軍,陳友諒見敵軍勢大,不敵,便欲乘舟退走。
不想此時正是退潮時分,江水太淺,巨舟擱淺,無法返航。只得乘小舟,在張定邊的護衛下逃往太平。
朱元璋這一仗大勝,獲降卒近兩萬。這降將中有一人,名喚張志雄。
張志雄是趙普勝的舊部,與趙德勝亦是舊識,那日陳友諒擊殺趙普勝,他們這些趙普勝舊部雖面上降了陳友諒,但心里頗有不快。
而此次陳友諒東進應天,率的多是趙普勝的舊部,因此作戰不利,能降則降。
張志雄對朱元璋道:“此次陳友諒來打應天,安慶趙普勝舊部基本都帶出來了,此時安慶空虛,現在陳友諒敗走,可分兵直取安慶。”
朱元璋思慮半晌,覺得可行,便命常遇春率軍一萬直取安慶。再令張德勝領前軍,馮國勝緊隨其后,徐達殿后,分三路追擊陳友諒殘部。
張德勝率水軍一路猛追,于慈湖咬住陳友諒殘部。陳友諒命張定邊殿后,迎戰張德勝,自己率殘部退回太平。
張德勝以火舟沖入敵陣,數十艘敵舟火起,張定邊以燃燒的艦船阻敵,引軍退回太平,與陳友諒合兵。
張德勝繞過太平,攻打采石,陳友諒殘部據采石而守。雙方大戰半日,張德勝身先士卒,中流失而亡。
主帥陣亡,所部正欲退兵,馮國勝引兵殺至,兩軍合兵一處,猛攻采石。
大將身死,眾軍士高呼為張大帥復仇,士氣正盛,陳友諒殘部新敗,戰意消沉,攻城至夜,漢軍已現頹勢。
陳友諒無奈,只得星夜棄城而逃。馮國勝率部重占太平,徐達一路繼續追擊,直追至池州。恐后有伏兵,便引軍而還。
另一路常遇春直取安慶,安慶大部守軍隨陳友諒東進應天,安慶空虛,常遇春遂兵不血刃拿下安慶。命手下總管童敬駐守安慶,自引兵回了太平。
陳友諒自太平攻應天,不過五日,大敗虧輸,連失太平、安慶兩城。
張士誠本欲率部西征,得知陳友諒敗走,西征只得作罷。
方國珍得知朱元璋大破陳友諒,心中驚懼,忙遣使應天,再度表示愿意臣服。
此役大破陳友諒,朱元璋論功行賞,此役各路軍士皆有封賞。但折了水軍元帥張德勝,朱元璋心痛不已。
再命安慶、太平守將鞏固城防,修筑工事,以備陳友諒復來。
此后近一年,江南各路勢力雖于交界處有所齟齬,但并無大戰。
直到第二年七月,陳友諒命張定邊率部攻打安慶,安慶守將童敬引軍出城迎敵,死于張定邊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