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張二將率領精銳之師,一路勢如破竹,徹底擊潰了安慶的水師防線。他們憑借著嫻熟的水戰技巧和勇猛無畏的斗志,成功地從水路突破了安慶城的防御工事,攻入安慶城內。
而鎮守安慶的傅友德和丁普朗將軍,眼見城池已經被攻破,且敵我力量懸殊過大,無奈之下,只好帶領麾下軍隊選擇投降。
在攻克安慶之后,朱元璋果斷下令大軍繼續沿著長江向西挺進,目標直指九江,希望能夠一鼓作氣擊潰陳友諒。
當得知安慶淪陷的消息時,陳友諒親率領大軍趕赴九江,嚴陣以待,準備迎戰。
同時,他親自率領十數艘戰艦在江面上巡邏視察,以防備任何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
然而,讓陳友諒始料未及的是,常遇春的軍隊行動如此迅速。就在陳友諒這一小隊人馬巡查到湖口的時候,恰好與常遇春的先鋒隊遭遇。
常遇春一眼就看到了對面旗艦上飄揚著陳友諒的帥旗,頓時興奮得難以自持,高聲呼喊:“兄弟們,給我活捉陳友諒!”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全體將士士氣大振,紛紛鼓足干勁,全力加速前進,徑直沖向敵方那支規模較小的艦隊。
陳友諒見狀,心知對方來者不善,自己這點兵力根本無法與之抗衡,于是急忙下令撤退,向九江方向逃竄。
與此同時,陳友諒還放出信號煙火,通知九江市內的水軍出城前來接應。
兩支軍隊在九江城外展開了一場激烈的廝殺,一時間刀光劍影交錯,喊殺聲震耳欲聾。雙方你來我往,互不相讓,戰況十分膠著。
但由于天色逐漸昏暗下來,視線受到影響,雙方都不得不鳴金收兵,暫時休戰,等來日再戰。
第二日一早,雙方擺開陣勢,對峙于九江城外。陳友諒水軍勢大,巨艦甚多,而朱元璋艦艇雖小,但勝在靈活,且數量頗多。
朱元璋兵分兩路,徐達率一路于左,常遇春率一路居右,沖向敵陣,自領中軍壓陣,居中調度。
九江城外,長江之上,殺聲震天,箭矢如雨,炮聲陣陣,火光沖天。
陳友諒船雖大,但缺乏靈活性。吳軍紛紛以數艘小艇繞于巨舟身側,而后登舟與漢軍激戰。
經過一天的鏖戰,漢軍敗相已顯,但還是勉力強撐,退回九江城內。
經此兩戰,漢軍皆是不敵,雖未大敗,但士氣低落。而反觀吳軍,士氣高漲,全軍用命,實在難以抵擋。
而九江城防不足以據城固守,陳友諒思量再三,當晚率軍悄悄撤出了九江,率殘部逃往武昌。
第二日得知陳友諒已向武昌逃竄,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城。
陳友諒率眾敗走,九江城內空虛,常遇春親率先鋒急攻,不到半日,便已破城。朱元璋親自坐鎮九江,另遣徐達率軍繼續追擊陳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