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沒問題,畢竟他人多船多,鄱陽湖水面開闊,可以展開全部隊形。而長江江面比較窄,大部隊展不開,那他的人數優勢,船數優勢就要打折扣。
然后就是朱元璋來了,雙方干起來了。
這場大戰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雙方在湖上硬干;第二階段是朱元璋退回長江,扼守隘口,雙方對峙;第三階段是陳友諒忍不了了,直接強行破口,結果一不小心領了盒飯,然后部隊就一敗涂地,一直退回武昌(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
來看第一個階段,雖然《明史》跟《明實錄》記載各種大勝,各種火攻,燒了多少船,殺了多少人。
但實際上這一階段朱元璋應該是吃了虧的,因為他一直在退,而且朱元璋還差點被張定邊越塔強殺。
可能這一階段朱元璋打出了比較可觀的戰損,奈何對方人多船多,于是就只能邊打邊退,從鄱陽湖一直退到了湖口。
在第一階段吃虧后,朱元璋改變了策略,退回長江,扼守隘口,把陳友諒困在鄱陽湖,再讓朱文正率洪都的部隊斷陳友諒的糧草。
雙方就進入到第二階段的對峙。這一階段朱元璋占了地利,陳友諒空有大艦隊,奈何口子太小,不利強攻,于是只能大眼瞪小眼,瞪了十多天。
這段時間雖然沒怎么干仗,但雙方都很難。陳友諒難在搞不到糧草,朱元璋難在他耗不起,畢竟他菊花位還有敵人,無論是張士誠還是王保保要是這個時候給他來一下,他都受不了。所以他還寫了信給陳友諒,要求停戰,握手言和,但陳友諒拒絕了。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可能還難一點。
過了十多天后,陳友諒確實沒糧草了。實在忍不住了,于是就不計代價,強行破口。陳友諒不要傷亡數字,只要塔山,哦不,要破口。但他萬萬沒想到,這個傷亡數字里包括了他自己。
于是就進入了第三階段,陳友諒率部強攻,正面突圍。
這是一場混戰,雙方打得亂成了一鍋粥。占據地利的朱元璋肯定有優勢,但陳友諒還是人多,結果還是被破口了,陳友諒的艦隊突圍了。
陳友諒突圍后,其實朱元璋很擔心陳友諒再殺個回馬槍,畢竟突圍后陳友諒在上游,而且人馬還有不少,再打起來怕就要吃大虧了。
不出意外的話,就會出點意外,陳友諒竟然在混戰中被箭射死了。史書中沒有記載是誰射死的,有人說是郭英,這個事很難搞清,幾萬人混戰中的弓箭對射,估計弓箭手也不知道瞄準的是誰。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照片,也沒有視頻,那個射他的人可能也不知道他就是陳友諒。
陳友諒這一嗝屁,平衡就被打破了,勝利的天平就徹底倒向了朱元璋。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這場仗就基本打完了。
從戰略戰術上分析,這一仗陳友諒打得沒毛病,但主帥死于混戰的亂軍之中,這種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發生了,這個沒地方去說理,只能怪自己命不好。
如果陳友諒沒死,無論他返身再戰也好,退回武昌也罷,朱元璋肯定都不會好過,這天下還指不定是誰的。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東漢末年的官渡之戰,這兩戰的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而且奠定了弱者后來稱霸的基礎,不同之處是陳友諒是當場就掛了,袁紹是仗打完后回去才領的盒飯。
如果袁紹不死那么快,官渡這一仗他雖然輸了,但他基本盤畢竟還在,而且曹老板也是慘勝。所以袁紹實力還是能壓曹老板一頭,曹老板就沒有那么容易統一北方。
但袁紹一掛,兩兒子內訌,這么好的機會,那曹老板就不客氣了,連帶人家的老婆一起,直接拿下。
歷史有時就是這么偶然,史書上會寫陳友諒的失敗是因為他各種人品不行,打仗不行,對老百姓不好等等。這些基本上就是勝利者寫給后人看的,看看就得了,別當真。
成王敗寇,勝利者都會給自己的成功與對手的失敗安排上許多的理由,其實有時可能就是那么一個意外,這個意外可能比那許多個理由更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