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鋼廠的二期工地上,趙工正對著視頻電話給周子軒匯報進度。“周總,鋅鋁鎂合金鍍層生產線的設備已經裝了一半,就是當地的電力還是不穩定,我們自已建了座小型光伏電站,白天能滿足80%的用電需求。”
周子軒看著屏幕里刺眼的陽光:“光伏電站建得及時,既降成本又環保。當地員工的培訓跟上了嗎?”
“跟上了!”趙工把鏡頭轉向旁邊的培訓教室,“阿明現在是培訓師了,帶著五個當地技術員,已經能獨立調試鍍鋅設備。上周還編了本《鋅鋁鎂鍍層操作口訣》,用當地語言寫的,大家記得特別牢。”
囡囡湊到屏幕前:“趙工,智能監控系統運行得怎么樣?數據傳輸順暢嗎?”
“順暢!”趙工點開手機上的app,“你們看,這條生產線的溫度、速度數據都能實時傳回去,上周發現鋅鍋溫度有點偏差,國內的專家遠程指導我們調好了,比派人過來省了不少時間。”
八月的智能鋼材應用大賽上,同濟大學的團隊帶來了“智能鋼材+智能建筑”的方案,用帶傳感器的鋼材搭建抗震模型,地震模擬中能自動預警并調整受力。
“這個方案太有前景了!”囡囡握著帶隊教授的手,“我們可以合作建個示范樓,就在廠區旁邊的空地,既做展示又能積累數據。”
教授笑著說:“我們正有此意,學生們還設計了鋼材與5g基站的融合方案,以后建筑本身就是通信節點,省了不少基站建設成本。”
周陽在一旁聽著,對周子軒說:“你看,打開思路后,智能鋼材的應用場景太多了。讓市場部跟進這些合作,把技術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
九月,氫基鋼材在新能源汽車廠的測試傳來好消息,強度和韌性都超過了預期,對方當即簽訂了3000噸的訂單。市場部張經理拿著訂單沖進會議室:“周總,周董,囡囡,這家車企說要把我們列為核心供應商,明年的采購量可能翻三倍!”
周子軒看著訂單上的參數:“他們要求的耐腐蝕性標準很高,我們的氫基鋼材能達標嗎?”
“能!”李工推門進來,手里拿著檢測報告,“我們在鋼材表面做了鈍化處理,鹽霧測試能達到1000小時,遠超他們要求的800小時。”
囡囡補充道:“我已經讓研發部研究無鉻鈍化工藝,更環保,下個月就能出試驗結果。”
周陽拿起訂單,指尖劃過“氫基綠色鋼材”的字樣,輕聲道:“從‘軋鋼’到‘智造’,我們走了一百年;從‘黑色’到‘綠色’,我們正在加速跑。這條路,走對了。”
窗外的夕陽把軋鋼廠的剪影拉得很長,氫基還原爐的火光與智能車間的燈光交相輝映,像一串跳動的時代密碼。周陽、周子軒和囡囡站在窗前,看著滿載鋼材的貨車駛出廠區,駛向遠方的橋梁、工廠、城市,仿佛看到了那些鋼材里蘊藏的力量——不僅是金屬的強度,更是三代人接力的執著,是傳統工業向未來奔跑的勇氣。
“下個月,去看看尼日利亞的光伏電站吧,”周陽忽然說,“聽說那邊的員工種了片中國蔬菜,長得比國內還好。”
周子軒和囡囡相視而笑,笑聲里,有對過往的欣慰,更有對前路的篤定。軋鋼廠的故事,還在繼續;而鋼鐵的溫度,永遠滾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