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玩意兒挺先進啊,”團長笑著說,“比我們單位的門禁強多了。”
三大爺趕緊湊上去:“不光先進,還接地氣!您看這小花園,既有老北京的花池子,又有新科技的噴灌,中西合璧!”
二大爺提著鳥籠湊過來:“還有我的鳥,每天早上六點準時叫,比鬧鐘還準,這叫‘生態智能’!”
傻柱端著盤剛出爐的糖火燒過來:“嘗嘗?咱院兒自己做的,用的是院里井里的水,甜著呢!”
考察團的人被這熱乎勁兒感染了,跟著周陽在院里轉悠。看到科普角的天文望遠鏡,團長忍不住湊上去看:“喲,能看見月亮上的坑!這設備比不少中學的都強。”
“孩子們天天來這兒看,”槐花仰著小臉說,“我還看見過金星,像顆大鉆石!”
走到老年活動中心,正趕上張奶奶教大伙包餃子,面團在她手里轉著圈就變成了元寶形。“我們這兒天天熱鬧,”張奶奶笑著說,“上午打麻將,下午學智能手機,晚上傻柱給咱做夜宵,比家里還舒坦。”
團長翻看囡囡整理的材料,里面夾著槐花的作文,還有傻柱的酸菜配方、三大爺的養花手冊、許大茂的智能設備說明書。“你們這材料太實在了,”團長感慨道,“不像別的地方,凈是些空話套話。”
周陽笑著說:“咱院兒的人就這樣,過日子實在,做事也實在。您看這些東西,都是街坊們一點點攢出來的,不是為了應付檢查,是真覺得這么過舒坦。”
考察團走的時候,每個人手里都拎著袋傻柱做的糖火燒,還有許大茂送的迷你智能花盆。“等著好消息,”團長臨走時說,“你們這院兒,配得上‘全國文明社區’!”
院里的人站在門口揮手,直到考察團的車看不見了才散開。三大爺摸著月季花瓣:“我就說能成,咱這花選的時機多好。”
二大爺:“還是我的鳥叫得好,給考察團助興了。”
傻柱:“肯定是我的糖火燒起作用了,吃人嘴短嘛。”
許大茂:“是我的智能設備長臉,讓他們知道咱老院兒也有高科技。”
槐花:“是我的作文寫得好,把咱院的故事講明白了!”
周陽看著他們爭功,心里比誰都甜。他知道,這院兒能有今天,不是靠哪一個人,是靠所有人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像老槐樹上的枝丫,看著各長各的,根卻在地下緊緊連在一起。
過了半個月,“全國文明社區”的牌匾真的寄來了,比之前的兩塊都大,金燦燦的字在太陽底下閃得人睜不開眼。掛牌那天,區里的領導親自來揭牌,還帶來了記者,攝像機對著院里拍個不停。
三大爺對著鏡頭侃侃而談:“咱這院兒,講究的是‘三心’——對老人有孝心,對孩子有愛心,街坊鄰里有誠心。有這‘三心’,啥先進評不上?”
二大爺抱著他的鳥籠接受采訪:“我的鳥都知道講文明,不瞎叫,不擾民,這就是咱院的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