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軍選擇向北突圍也是有原因的,一來北邊是山區,二來則是在北邊突圍幾率更大。
川本忠廣年過四旬,出生于京都貴族家庭,乃是當地有名的學者,但是卻為人豪爽,曾經在日本陸軍大學任教,真正的身份卻是日共的骨干。
日本左翼力量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同樣深受老大哥的影響,但是卻沒有在日本國內發展起來,剛剛露出萌芽,就遭到了日本當局的鎮壓,大多是人被發配到了北海道種地。
川本忠廣是為數不多的幸存者,其在當地軍政兩界頗有人脈,本地勢力聯合出面將他保了下來,只不過此后他卻一直賦閑在家。
起義軍來到京都之后,川本忠廣聽說了起義軍的種種政策之后,說動在京都擔任警察署署長的兒子舉家來投,被湯本信夫豎為標桿,本人亦多次出面為起義軍籌集物資。
在決定突圍之后,川本忠廣主動站出來表示愿意開路先鋒,而后帶著一支革命軍精干力量先一步北上。
開路的方法卻大為不同,一路上吃吃喝喝好不熱鬧,不管是各地區行政長官,亦或是參與圍剿的日軍守備師團各部,都非常給川本忠廣的面子。
本來是在戰場上解決的問題,硬生生讓川本忠廣在酒桌上解決了。
周衛國得知這個消息之后,感到頗為驚奇,他不得不承認小看了這個立下軍令狀的川本忠廣。
當周衛國在革命軍中露面之后,川本忠廣主動找到了周衛國,言明需要周衛國幫助他跟共鏟國際取得聯系。
周衛國的身份是個秘密,革命軍中對此猜測頗多,但是頂多認為他是日共,因為隨著整軍的進行,周衛國也著手在第一師團內部發展當內力量,有些東西是藏不住的。
這個時候革命軍被迫轉移,好比說剛剛經過贛南三整,下一步就是上井岡山,但是偏偏冒出來川本忠廣這一個蘇派。
雖然都是日共,可是大家走的路子不一樣,共鏟國際的支持當然需要,但是卻不能出現一個遙控指揮的太上皇,畢竟紅軍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
好在大敵當前,再加上川本忠廣在革命軍內部武裝力量薄弱,主要集中在行政方面,雙方暫時壓制了內部矛盾。
在周衛國的指揮之下,第一師團過半力量從日軍的包圍圈中跳了出來,但是沒過多久情工人員就發來電報,日本軍部從關東軍調遣了三個師團回國參與圍剿。
“竹下君,幸好我們聽從了你的指揮,否則后果不堪設想”湯本信夫是日軍中老兵油子,當然知曉關東軍的厲害。
其余人亦顯得頗為后怕,看向周衛國的眼神中帶有些許的敬重,起初就連湯本信夫也不想放棄城市轉移到山區,畢竟負責圍剿的守備師團出工不出力,經常性給革命軍放水,迫使日軍軍部不得不將負責圍剿的守備師團撤換。
當時革命軍的所有人都認為第一師團是占據大好形勢的,沒有必要向山區轉移,于是周衛國只能給他們陳明利害。
威信總是在一步步只中建立的,周衛國對于第一師團的控制權也在逐步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