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曰敬愛師友。先生之教授,先生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
周子瑜繼續闡述心中圣道,目光炯炯,目光卻忽的望向了劉豐載與劉長禮。
身為靈文宗師,他的靈光,本就冠絕當世,察覺在場中人的靈光波動,本就不在話下。
更別說他的道,本就是教化。
劉豐載因他言而靈光波動,雖然是無心之失,但在周子瑜看來,劉豐載未必就是無藥可救。
所以,在劉豐載愕然的眼神之中,周子瑜對著他輕聲開口。
“至于同學共處一室,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勖,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
同學中茍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
余在京都,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學子乎?
對于師友之敬愛,此余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
“周師這是在與我說話嗎?”
劉豐載看著周子瑜含笑的目光,心頭一震。
雖然江離出乎了他叔父的意料,站在了京都學院禮堂之中。
可這并不影響他已然被推到了前臺,成為了舊文之路與江離相對的人。
在劉長禮看來,江離活著,反倒對劉豐載更有用,隨著陳實庵新文之路的一步步鋪開,他會獲得一波又一波的舊文強者的饋贈。
可周子瑜的目光,卻仿佛是在溫柔勸告,身為京都學院學子,理應和睦相處。
師道之力,在于教化,劉豐載雖然是第一次見周師,但他對周師的感覺依舊稱得上極佳,就好像一位長者一般。
一位長者,對你諄諄教誨,雖然劉豐載的心中依舊對江離心有怨懟,一顆種子,卻也開始栽下。
“我今天就說這么多,來日方長,我們可以隨時再為商榷。”
周子瑜收回視線,最后總結道:“諸君,只要能謹記這三點,我相信,我們京都學院,一定能走出真正的文化大家,思想大家。
若能如此,則京都學院天下第一之名,名副其實也,我亦能沾諸君之光,在日后史書之中,得一句某某大家之師的名號,卻也不錯。”
臺下學生,皆以為周子瑜在開玩笑,一片哄笑之聲傳出。
但陳實庵卻呼出一口氣,輕聲與身旁的江離說道:“所有周師的弟子,都曾聽到過這句話。
師道不以己身光耀為榮,以弟子之光耀為榮。
這是周師真正的心意。”
江離看著那位曾與他鼓勵,如今又與他背書的小老頭,重重的點頭。
師者以弟子為榮。
那就請您且看好了。
在一片哄笑聲中,周子瑜對著場下眾人,深深一躬。
“日后,京都學院,就麻煩諸君了。
余,愿與諸君共勉之!”
“周師!”
在場眾人,無不動容。
周子瑜,現京都學院院長,前國子監祭酒,見帝亦可不拜,帝后都要以禮相待的存在。
如今,居然對著他們一群布衣之士,躬身行禮。
試問誰能不為之動容。
這一躬之下,那些達官顯貴反倒是最先反應過來,連忙起身,不敢受禮。
這一禮,本來也不是與他們行的。
這一禮,拜京都學院諸學子。
“愿與周師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