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說道:“打個比方,如果你是作坊主,你生產一把鋤頭原來可以賣一百文,現在只能賣七十文,那么你還有動機去繼續生產嗎?”
李若水微微一愣,搖了搖頭:“如果還有利潤可掙,可能還會繼續生產,但是肯定沒有以前那么有動力了。”
“你說的沒錯,價格下降對于生產者來說不是好事,就像糧價下降,對農民不是好事一樣。
《賣炭翁》里就曾經有一句名言‘心憂炭賤愿天寒’,擔心碳價格下降,希望天再冷一點,就能賣出好價錢。
如果價格大幅下降,賣炭翁也就沒有興趣再去燒炭南山中了,因為賣不出什么錢了。
其實,歷朝歷代都程度不同地出現通貨緊縮,這主要是因為金銀銅錢作為貨幣存在天生的缺陷,就是總量經常不夠,不能滿足市場對貨幣量的需求。
朕曾看到過一則故事,說有個皇帝,因為看到了紙幣濫發,短時間之內紙幣巨額貶值,辛辛苦苦掙的財富一夜之間化為烏有,而使得很多家破人亡。
于是這位皇帝登基后就下決心不用紙幣,可是由于經濟的發展,錢遠遠不夠用,金銀銅錢市場上流通的錢太少了。
以至于這位皇帝最后不得不下令各家各戶有銅器的都要拿出來鑄成銅幣在市場上流通,否則要治罪。
用了這樣嚴苛的法律,結果銅幣依舊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最后沒辦法,只好下令重新印紙幣。
結果又因為沒有足夠的金銀銅錢作為準備金,紙幣發行太多太爛,百姓拿到紙幣無法兌換成銅錢。
對紙幣失去了信心,國家信用喪失,使得這次發行紙幣又最終跟蔡京是同樣的結果,除了讓很多百姓因為持有紙幣而使得財富一夜之間全部蒸發而家破人亡之外,沒有帶來什么好處。
這位皇帝之后的皇帝也沒有處理好紙幣濫發的問題,最終成為這個王朝走向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李若水腦海中一直在思索官家說的是哪個朝代?
五代十國、南北朝還是戰國?想破腦袋也沒能找到一個對應的朝代和皇帝了。
終于等到趙桓說完了,才拱手惶恐的說道:
“臣愚鈍,竟然不知陛下說的是哪一個朝代?”
趙桓笑了笑,說道:“是個我大宋之外的一個國度。”
其實,趙桓說的是后世的明朝。
元朝末年,朝廷需要大量軍費,但是沒錢,于是走上了之前南宋和金朝都曾經干過的蠢事,亂發紙幣。
導致劇烈的通貨膨脹,于是元末很多人起來造反,最終元朝覆滅。
朱元璋就是看到了這個悲劇,所以一開始他絕不發行紙幣。可是后來沒辦法,因為錢荒太嚴重,只能發行紙幣,但是朱元璋又不懂紙幣基本原則和規律,一通濫發,導致物價飛漲,搞得很多地方百姓家破人亡,起來造反。
趙桓之所以提到這個事例,就是想告訴李若水,單純用金銀銅這些金屬貨幣來作為貨幣流通的話,是無法滿足市場需要的,朱元璋就是被逼發行了紙幣,只是他沒掌握好。
趙桓又說道:“朕說這個故事,是要以此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否則將來朕和大宋就可能走上這位皇帝曾走過的路,也會出現那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