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總覺得有些無力,怎么跟這人講不通呢?
他如果能夠回到一千年之后的改革開放前后的華夏看一看,他就能理解為什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了。
在六七十年代華夏物價就非常低,百姓手里也沒什么錢,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改革開放之后,生產力極大發展,物價飛漲,但百姓的錢卻也成倍的增加,生活反而好了。
所以物價漲并不當然地導致生活變得不好,關鍵看收入的增長情況。
趙桓對李若水說道:
“價格直線下降,導致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土地兼并非常嚴重,因為手里有錢的是士族階級,由于通貨緊縮,導致他們手里的銅錢大幅升值,同樣數量的銅錢能買更多的土地。
而百姓卻因為手里沒錢,買不了什么東西,日子過得更苦。所以整個漢宣帝時期,流民數量是漢朝最多的。”
李若水嘆了口氣:
“竟然是這樣,臣之前沒注意到這些細節。”
趙桓一擺手:“好了,這一場關于貨幣為什么要發行?怎么發行和發行多少的問題,朕覺得不用再討論了。
朕只想告訴你,你的擔心也是朕的擔心,所以就由你來擔任監督貨幣發行的監鈔,掌控價格波動情況。”
“臣領旨!”
李若水很高興,沒想到趙桓耐心的給他講解了這么多之后,最終目的只是想讓他來監督貨幣的發行,不至于亂發。
他對皇帝博大的胸懷和胸襟深感敬佩和贊嘆,忙又躬身施禮。
趙桓說道:“另外,下一步朕要任命五個財政大臣,替朕研究國家財經政策以及國家發展計劃。
朕決定把你吸納進財政大臣之中,所以從現在開始,你要把一定的精力花在為整個大宋朝如何用錢上多多思考。
財政大臣眼界要寬,要從全局角度著眼,替朕出謀劃策。”
李若水大喜,以前朝廷的錢都是皇帝拍腦門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太上皇當皇帝的時候,除了把大把的軍費浪費在了三冗里面,還把天下的錢財全都拿去修建他的艮岳,供他花天酒地享樂去了,大臣根本不可能對錢財怎么用表達想法的。
即便勸誡上書,皇帝也當沒看見,依舊我行我素。
雖然財政收入遠超前朝,可是依舊捉襟見肘,搞到最后金朝入侵的時候,國庫居然拿不出錢來獎賞軍隊作戰。
而現在,皇帝要任命財政大臣專門對怎么花錢做出安排和計劃,李若水為此心情格外的激動。
國家如同小家,錢財要有計劃的進行開支,看見皇帝終于走上理智花錢的正軌,他怎能不讓他高興?
……
禮部尚書李彌遜組織吏部的人撰寫了開恩科方案,呈報到了趙桓手里。
趙桓立刻看完覺得可以,便批準了方案,下旨開恩科,兩個月后舉行。
李迒負責起草的《皇家金行法》和《商業金行法》也草擬完畢,呈送給了趙桓。
這些都是按照趙桓所說來制定的,所以大的內容沒問題。趙桓看過之后,提筆做了一些修改,便下旨頒行天下。
同時,讓李清照在《大宋日報》上全文刊登,并讓李迒寫了評析文章,也一并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