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一睜一閉,一晚上很快就過去了。
在一陣陣雞鳴聲中,張安很快就清醒過來。
今天是星期天,是紅巖鎮趕大集的日子,有的人家需要把家里多余的東西背到集上去賣的會起個大早,天不亮就起床開始趕路。
就張安之前還讀書的時候,每次從家里回學校,都是天不亮就得起來趕路到鎮上去坐車。
因為從長箐村到紅巖鎮上有一段時間,十來里地的路程,趕著十一路都得走一個來小時。
班車也只從鎮上跑到縣里,順路的村子還能搭個便車,不順路的村落,要么坐馬車,騎自行車,兩者都沒有的就只能走路了。
為了不到街上錢吃東西,王芳一大早就起床開始生火做飯。
今天早上吃的不再是面條,而是昨天晚飯剩下的剩菜,跟米飯一起炒著吃。
本來要走路到鎮上的,但是走到村口便遇到了村里人趕馬車,所以也趁機搭了個便車。
馬車現在在村里算是大物件,不說馬車要上百塊錢打造,光一匹馬就得值不少錢,所以長箐養馬的人家就三四戶。
但是養馬也有好處,平時駕車可以給別人拉各種東西,比如糧食作物啊,再有蓋房的石頭石灰木料等等,一兩年下來也回本了。
其實牛也能拉車,但是山區的牛性子有些太磨嘰了,拉車效率就比馬低了太多。
從村里到鎮上,一會上坡一會下山,林子里的各種蟲鳴鳥叫也開始開起了音樂會。
坐上了馬車,腳程比走路要快很多,半個來小時的時間就到達了鎮上。
整個集市其實并不像后世的集市一樣是一片開闊的大壩子,而是沿著鎮上馬路沿路擺攤設集。
街口子有一個籃球場,但是每到趕集的時候里面都是馬車停放。
沿路走進去就能看到各種攤子,賣衣服的,賣鍋碗瓢盆的,還有買吃的等等。
聽老爸說,前些年還沒有這么多人自己進貨擺攤的時候,大多數的東西都要到供銷社去買,但是這兩年開始,供銷社雖然還在開門,但是已經沒以前那么多人去了。
老爹張建國明顯是有路子的,來到鎮上便背著背簍朝著一家餐館走去,沒多大會就背著空背簍回來了。
應該是之前老爸每次有東西的時候都是賣給這家人,所以作為長期的合作伙伴。
“六條魚十七斤,老板給了一塊一毛錢一斤。”說著話的老爹把十八塊錢遞給了老媽。
果然家里的財政大權還是在老媽手里,老媽屬于那種比較顧家,精打細算的人,用她的話來說,他們當時分家的時候,爺爺奶奶沒給什么東西,基本上就是兩斤油,兩把面條跟一小包米打發了。
兩人算是白手起家,從當初在老房里分的一個房間分家,到現在后來自己單獨出來蓋了個房子。
而據說老爹張建國年輕的時候并不省事,經常跟朋友出去玩,幾天不回家,后來不知發生什么事以后,老爹再也沒有出去浪了,而是勤勤懇懇的在家干活。
所以家里能有現在的條件,老媽肯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