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就是雜交水稻的植株要粗壯一些,而這血稻的植株長大比較高大纖細。
也正是這樣,這個品種才不抗倒伏,只要風雨稍大一些,就能把它們給吹倒。
“我還以為它們染上病害了呢,原來這稻子就長這個樣子。”
第一次看到這血稻,蘇穎非常感興趣,蹲在田邊就盯著它們看。
在蘇穎的印象里,稻子就應該是金黃色的樣子,因為書上就是那么寫的。
“長得這么血紅,難怪要叫血稻,這名字太適合了。”
“所以啊,以后家里吃飯,你端著一碗血紅色的米飯,千萬不要害怕。”
這血稻可不單單外殼是紅色的,里面的米比外面更加深紅。
煮出來的米飯,就像是放了雞血一樣。
“走吧,咱們該回去了。”
田水放的差不多了,張安把水口堵上,就帶著蘇穎回去了。
一路上回去,遇到了不少村里的孩子都出來放水灌田。
在村里放水的事情一般都是分給家里的孩子,因為大人們要忙著做其他的事情。
而放水的活兒也非常輕松,只要挖開水口守著就行。
因為長箐村的水資源非常豐富,不是大旱年間,沒人擔心缺水的問題。
而村里的孩子,都非常喜歡大人給安排放水的活兒。
為啥,因為出來放田水之后就能一直在外面玩,可不要太瀟灑。
長箐村放水非常簡單,挖開水口守著放就可以。
讓人守著,是因為沒人在的話,可能有些下游有田的人家過來放水。
看到沒人在,就把你堵上的水給挖開了。
有個人在這里,別人來了最多就是商量一下,稍微放一些下去,不會全挖掉。
有些人甚至看到上游有人放水,他就改天或者晚上再來,反正河里有的是水。
不過在有些缺水的地方,放水的活兒小孩子可干不了。
而且不光光要大人親自來,有時候還要好幾個大人一塊兒去,人少了可不太行。
比如張安外婆家那邊,每年因為放水引起的爭端就非常多。
不過在那種地方,這已經不叫放水了,而叫爭水。
這爭水不僅僅是跟本村人爭,還得跟其他村的人爭。
很多時候只是出口爭吵都是小事,經常為了爭水大打出手的情況多了去。
張安見過場面最大的一次,便是他外婆家的龍頭山村跟隔壁村子爭水的時候。
打完之后,你要問他們后不后悔。
他們保證不后悔,因為沒了這水,田里的糧食就活不下去。
能出點血把水田灌上,他們換了誰都一百個愿意。
所以張安非常慶幸,自己能出生在長箐這個村子,至少小時候沒有挨餓。
可能有時候還會有些小小的摩擦,但打完之后村里雙方會自己私下說和。
畢竟要是被逮到派出所里面去,少說都要待上十天半個月的日子。
看完記得收藏書簽方便下次閱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