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路上吆喝的趕馬聲,還是河岸邊大家挖河喊起來的號子,都讓這個陰沉沉的冬天,變得熱火朝天起來。
果然,人多就是有人多的好處,這才一早上都沒到,大河上游的河岸就已經有一段被大家挖好了。
這會兒已經有人開始混著沙子水泥,只等著張安他們把石頭拉來,安排好的石匠便抱著石頭開始用鑿子開鑿。
還真別說,原本一點都不規則的石塊,被大家用鑿子鑿的平平整整,足以說明他們手上的本事有多硬。
剩下大部分不會砌墻的人,還是繼續往下游挖河,等著他們的還有很長一段需要挖開的地方。
即便是有些沒有被洪水沖塌的地方,這一次也要挖開了用石頭給砌成石坎子,張建文如此下功夫,便是想著一勞永逸,畢竟石坎子河堤少說堅持個幾十年是一點問題都沒有,這也是這次修河需要的這么多人的主要原因。
“小安,你們把石頭下了以后,把這些泥巴拉到咱們村子后面去。”
張安他們才把石頭給下到河岸邊,就被張建文給安排了新的任務。
畢竟這次河岸邊挖的有些深,挖上的泥土已經堆成了山了。
這邊又都是水田,不能讓這些沒什么肥力的泥巴堆在這里,那樣會影響到人家田里的收成。
不過好在村里地盤夠大,村子前面雖然沒地方放,但是村后能堆的地方不要太多。
所以張建文就讓張安他們這些趕馬車的人,來的時候從村里把石頭拉來,卸了石頭以后再把這些挖出來的泥巴拉到村后去。
這樣一來,簡直把這些馬車的作用壓榨到了極致,張安不得不說自己村里這位村長挺有當資本家的潛力,都是這幾十年的村官耽擱了他的發揮。
等張安再次拉了一車石頭過來,發現河岸源頭的地方已經砌好幾丈長的石坎子河堤。
不得不說這些被鏨子鑿過的石頭,用來砌墻真是再合不過了。
整整齊齊的一片石墻,上面全是被鏨子鑿過的紋路,看起來就跟紋一樣,比什么紅磚砌的要好看的多。
這就跟村里很多用石頭砌成的房子一樣,外墻根本不需要再用水泥粉敷一遍。
而且大家砌墻的時候,還專門隔一段留出一塊地方,用石頭砌成石梯,這樣方便大家可以下河。
“這么多人的場面,可真熱鬧啊。”
此時大家干的熱火朝天,張安看著兩岸密密麻麻的人頭,不禁感嘆道。
如今村里能見過這么多人一起干活的場面的人根本不多。
即便是張安,雖然是在分土地之前出生的,但在懂事以后,根本沒機會見過這種場面。
相比之下,之前那幾次村里組織大家干活簡直是小打小鬧。
“哈哈,這可不算熱鬧,安娃子你還在吃奶的那幾年,才是最熱鬧的時候,七九年的時候,咱們村也修了一次河堤,那一次人可比現在多多了,只不過以前條件不好,只能修個土堤,不過從那一次修整過后,咱們這兩岸都二十年沒有垮塌過了,要不是今年的大洪水,還能再管上十幾年呢。”
一提起這個,張四爺臉上全是過往的回憶。
以前吃大鍋飯的時候,一年四季中有三季多的時間,大家都在土里刨食。
而最寒冷的冬天,大家也沒怎么閑下來。
要么是修整田里的水渠,要么是村后的河溝,幾乎年年挑溝。
這些是張安知道的事情,只不過七九年大河還修了一次河岸的事,張安還真不知道。
不過也不奇怪,那會兒張安可才一歲多。
那時候的長箐村,人數比現在還要多,因為其他兩個村子還沒從長箐脫離出去。
那會兒大家干活沒有錢拿,但是有工分,年底的時候也能換成錢。
就這樣,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傾盡全村一百多青壯勞力,大河兩岸已經修建完畢。
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大家一天都沒有休息過,除了少數幾個有特殊事情的村民之外,幾乎沒有人曠過工。
完工的當天,張安站在橋上朝遠處看去,不管是上游還是下游,大河兩岸那上千米灰白色的石堤,看起來是那么的美,別有一番風味。
雖然天已經大亮,但是村里沒有多少人出來活動。
畢竟忙活了那么久的時間,現在完工了,大家肯定要好好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