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行犟不過張安,所以便不再拒絕,但是他說了不用張安去接,因為總共都沒有幾步路,自己收拾好了會下山。
這不,他怕張安上山去接他,所以三十的大早上自己就來了。
來這么早,自然不是閑著,又到了一年一次給村里的大伙兒寫春聯的時候。
以前張一行不在,張安一個人要寫上大半天才能給大家寫好。
現在有了張一行一起,能夠節省不少時間。
東籬院子里留下來過年的租戶并不少,只有一兩家選擇回城,其中王華就是其中之一。
那些租戶里面很多老爺子都會自己寫對子,畢竟這年頭能拿毛筆的人還是很多的。
只是他們站在院子里看到村里有那么多都擠在張安家這里,非常好奇大家在干什么。
出于國人刻在骨子里不可磨滅的基因,所以他們都約著看來看看。
來到張安家院子里之后,才發現這么多人圍在一起,是在請張一行和張安幫著寫春聯。
于是便跟著大家圍著看了半天,發現張一行這位道長不僅平日里仙風道骨,這一手書法更是令人驚嘆。
但凡會點書法的人一看見張一行的字,便知道這里面的水平到底有多少。
而旁邊的張安也讓他們吃了一驚,他們沒想到張安如此年輕的小伙子,這一提筆竟然筆鋒犀利、自成一家。
于是乎,看了半天兩人的表演以后,他們心里已經打消了自己寫春聯的心思。
趕緊回家把已經裁好的紅紙全部拿了過來,跟村里的大伙兒一樣,請張安和張一行幫著寫。
不過他們覺得好像差了些什么,于是從家里帶上一些禮物過來,就當做請人代筆的酬勞。
因為他們覺得,這大年三十的日子,上人家門肯定不能兩手空空。
張安看著老爺子們帶來的東西,臉上有些哭笑不得,想要拒收但是對方都已經拎到家里放下了。
于是只能跟大伙兒說僅此一次,以后不許帶了。
張一行對這種請求,向來都是有求必應的,所以很高興的給他們一起寫了。
因為東籬院子總共就沒多少人家,他們張安兩人分著,也花不了多少時間。
給大家寫完春聯,王芳蒸在灶臺上的糯米已經蒸熟,打年糕的時候到了。
這是每年都必不可少的環節,張安家每一年大年糕的時候都很熱鬧,很多人都喜歡端過來借用他們家的石碓。
不是家里沒有石碓,也不是家里沒有人來打。
只是張安家這里的人很多,大家就跟著過來湊熱鬧了,而且還能跟張安家拉近關系。
而且今年還跟往年不一樣,除了張安家的左鄰右舍,還有東籬院子的租戶們。
他們大部分人,以前住在城里的時候,是沒有過年打年糕的習慣。
今年一聽村里家家戶戶都在為打年糕做準備,他們好奇心也起來了,于是就跟村里人一樣,要打一甑年糕,頗有入鄉隨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