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二河去床那個地方看了看,連床褥子都沒有,底下鋪的是麥秸桿,也不知道他們家這半個冬天是咋撐下來的。
幾個民兵幫著把這些東西運到了知青點,還好雖然幾年沒住人了,卻也沒塌,只是打開門后,里面有些地方潮濕的厲害。張二河估計屋頂應該有漏的地方,現在先湊合著住,等雪化了再修補一下就行!
這么多人幫忙,楊稀民一家自然感激不盡,可惜家無粒米,想感謝也沒東西招待。
幸好有林春杏讓老三帶來的姜湯,加足了紅糖的姜湯被幾個民兵倒碗里輪流喝了不少。
一個個直呼沒白幫忙,這姜湯甜得和蜜一樣。張二河兄弟倆倒是沒喝,不是他倆不渴不冷,而是看著幾個人共用一個碗埋汰。
喝過姜湯后,幾個人又把屋子給收拾了一下。特別是弄了點麥秸桿給鋪床上。
那個時候用麥秸桿鋪床,是當時農村普遍做法。條件好點的,會用麥秸桿當芯做成厚褥子。
窮的人家,就只能和楊稀民家一樣直接鋪床上。這個時候的麥秸桿都是用石轱轆軋的,軟乎的很,鋪上厚厚一層暖和的很。
不幫忙不行,就楊稀民家幾個人一走三晃蕩的樣子,估計不等收拾好,就得躺下去幾個。
快收拾完的時候,胡玉蓮居然和林春杏端了盆熬好的玉米糊糊過來!還拿了幾個破了口的碗筷。
張二河看了看,盆是老宅的,碗是自家那幾個不用的,沒想到他老娘還是個熱心腸!
于小麗本來都躺下了,看見胡玉蓮過來送吃的,趕緊掙扎著想爬起來,卻被眼疾手快的胡玉蓮摁住了。
“行了,躺著吧!稀民,趕緊給小麗和娃盛點糊糊,先暖暖胃!”
從胡玉蓮端著玉米糊糊進來,除了楊雪韻這個大的矜持點,那兩個小的眼睛一直就沒離開糊糊盆。
連著兩天灌水騙肚子,楊稀民一家子早餓的前胸貼后背。現在有了吃食,一個個也顧不得燙不燙了,呼呼幾口就喝完了!
肚子里有了食,楊稀民拉著自己幾個閨女就要給胡玉一家跪下道謝,被張二河一把攔住了。
“行了稀民,以后你們和二河也算是鄰居了,相互幫襯一把也是應該的!”胡玉蓮擺擺手,讓楊稀民不用這么客氣。
說起來,楊稀民家要是住在知青點,和張二河還真成了鄰居。
張二河家在拐子河村最西頭,而知青點又往西了幾十米,都快靠近山根了。
這也是知青點的一個共同之處。既依附于農村,又和社員有著一定距離。算是一個特殊年代的產物吧!
在胡玉蓮看來,既然是鄰居了,有難的時候能幫一把就幫一把。要不人家青花咋會幫當成初的林春杏呢,就是因為是鄰居的原因,這也是所謂的遠親不如近鄰這個說法的來源。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