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人剛剛離開,身后的房屋仿佛完成了使命,在一聲轟然中倒了下去。
濺起的灰塵夾雜著雪沫子,弄得整個院子煙塵滾滾,和小鬼子轟炸了一般。
眾人咳嗽著退出去后,楊稀民和他媳婦于小麗跌坐在地上,看著倒塌的房子失聲痛哭起來。
這房子雖然破舊,可好歹一家人也有個棲身之地。現在一家人才真成了無家可歸了!也難怪他兩口子哭的如此傷心。
“行了,稀民哥,嫂子身體本來就虛,你得主起家里才行!”張二河不停寬慰他們!
“房子沒了可以建,錢沒了還能再掙!可人要是沒了,那才是真的完了!”
“是啊!二河說的有道理,老話說的好: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挺過這一關總能好起來!”王建森安慰的拍了拍楊稀民的肩膀。
“建森叔!二河!我,我,”看著自家倒塌的房子,楊稀民既悲傷,又滿是慶幸。幸好家人都出來了,不然非得捂里面不可。
“好啦,感謝的話就別說了!”張二河制止了楊稀民兩口子感激的話,扭頭對王建森道:“建森叔,棉衣的事我還能想想辦法,可房子糧食就得村里拿主意了!”
張二河自己就是個普通社員,雖然掛著個民兵的名頭,可現在不是以前了,民兵基本上算是有名無實。
他想辦法解決棉衣問題就已經很張揚了,試問拐子河村誰家有閑著的棉衣,而且還一下子拿出來五件。
仇富的心態可不止后世有,現在也一樣嚴重。張二河給家人買了新棉衣,換下來的支援一下也就罷了。
可要是連糧食也給解決了,那才是真正做了出頭鳥。
“嗯!這我省得!”王建森抬頭想了想,突然心中一動!一拍大腿喜道“對了,去知青點啊!”
“知青點!”王建森的話,讓張二河也是心中一喜。
“建森叔這主意好,稀民哥雖然落戶咱拐子河了,可落戶也是知青啊,現在沒房子住了,暫時用了知青點的房子也說得過去!”
當年號召知識青年下鄉改造,每個接受知青的鄉鎮都建了知青點。像拐子河村,因為有山有河,所以也設了知青點。
知青點的房子是鄉里知青辦援建的,可土地卻是屬于村里所有。等那些知青能返城后,知青點的房子就閑了下來。
這房子雖然不錯,可因為歸屬問題一直擱置。雖然知青點是半截甕的房子,鄉里照樣懶得管,村里倒是有人想要,可房子就那么兩間,給誰都不合適。
現在一直就那么空著。張二河記得前世他回來的時候,知青點的房子給了三桿槍住。
兩個老光棍家的房子后來塌了,村里把知青點修了修給他哥倆,那時候這哥倆屬于五保戶,村里是必須要管的。
眾人在楊稀民家廢墟里扒拉了一會,把完好的家私什都撿了出來。這年頭農村可沒有廢品這個說法,半節碗茬子都得留著,做飯的時候咵土豆用也是好的。
兩床破的掉渣的棉被,三個破碗和一口鐵鍋一個木勺就是這個家僅剩的物件,倒是還有一個以前盛糧食的甕,可惜被房梁砸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