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類于上帝,禋于六宗,
三昭、三穆為六宗,從晉張髦之說也。天子事七廟,于地不言大示,于人不言太祖,于天不言日月星辰。以地示、人鬼之及六宗山川,則天、地之及日月星辰可知也。以天帝之及上帝,則人鬼、地示之及太祖、大示亦可知也。于天則舉尊以見卑,于人、于地則舉卑以見尊。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輯五瑞,既月,乃日覲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四岳總百官,群牧總諸侯。日覲者,與之謀內外之政也。
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歲月日時之所能齊,律度量衡之所能一,先王詳而謹之,故居則歷象日月星辰,出則同律度量衡而天下治。王者必頒歷以天下正朔,故巡守則考時月而協之。作歷不能無盈縮,及其久也,日不能無差,故考日而正之。
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如五器,卒乃復。
凡贄,諸侯圭,《周禮·小行人》“六幣:圭、璋、璧、琮、琥、璜”,注云:“幣,所以享也;享后用琮。”則余五玉即所贄之五玉也。諸侯有不能臣之義,復之所以賓之也。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禮。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禮。歸,格于藝祖,用特。
用特以見約也,先王非飲食,致孝乎鬼神,不敢約也,然其約如此,則巡守不敢煩費可知。
五載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放勛”之“勛”,功嚮于王之謂,《周官·夏官·司勛》:“王功曰勛。”此“庸”,《周官》六功,皆曰“上之所報”,以民功為主,故“司勛”又曰“民功曰庸”是也。敷奏以言,觀其志也。明試以功,察其事也。車服以庸,報其功也。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封山川則材木不可勝用,浚川則谷米不可勝食。浚者,治而深之之謂。十二州之山川皆封培而浚之。蓋山川所以表識,又天地間生民之大利于是乎出也。
象以典刑,
象者,垂以示人之謂,若《周官》“垂治象、刑象之法于象魏”是也。
流宥五刑,
先王以為,人之罪,有被之五刑為已重,加之以鞭撲為已輕。已輕則不足以懲,已重則吾有所不忍,于是又為之制五流之法,以宥五刑之輕者。此則先王之仁,以鞭撲、五刑為未足以盡出入之差故也。堯竄三苗于三危。
鞭作官刑,撲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欽哉,欽哉,惟刑之恤哉!”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
魂氣歸于天,故謂之殂;體魄降于地,故謂之落。
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圣人之政,其施不能無厚薄,則其報施之義,亦不能無厚薄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