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既言在天者,今此言在人者,故曰“惟人”也。前既言在我者,不敢不勉。此乃言在人者,非我所及知也。惟在人者若我后嗣,上則大不克敬恭天與祖考,下則大不克敬恭諸侯臣民,遏佚前人光在室家之中,沉溺于近習,而不知天下之艱難,則天命靡常,難可諶信,乃其墜命,不能經歷久遠,嗣前人敬明之德。
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惟前人光,施于我沖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于文王受命。”
公曰:“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王家。
伊尹、保衡,其實一也。在成湯時則格于皇天,在太甲時則格于上帝,其故何哉?可與盡道則盡道,可與盡德則盡德。成湯,可與盡道者也;太甲,可與盡德者也。
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
不言傅說而言甘盤者,蓋始迪高宗成其德者,甘盤也。以《書》考之,高宗命說,固已大過人矣,此甘盤之力也。巫賢、甘盤循為此,伊陟、臣扈、巫咸已有所列陳,以保治有殷。
率惟茲有陳,保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天維純佑命,則商實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惟茲惟德稱,用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公曰:“君奭!天壽平格,保有殷,有殷嗣,天滅威。今汝永念,則有固命,厥亂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割,謂降割于殷也。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又曰:“無能往來,茲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國人。
周公又謂若無此五人往來于此以迪常教,則文王蔑有德降于國人也。
亦惟純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聞于上帝,惟時受有殷命哉!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后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濟小子,同未在位,誕無我責。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我則鳴鳥不聞,矧曰其有能格?”
以其鳴中律呂,故曰鳴鳥。
公曰:“嗚呼!君,肆其監于茲。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艱。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極。曰,汝明勖偶王,在亶乘茲大命。
乘者,以乘車而喻為彼所載而行是也。《詩》曰“其車既載,不輸爾載”,蓋亦以乘車喻治天下。乘天之大命者,得其道則永保天命,不得其道則天命中絕,正猶乘車,有“輸爾載”“不輸爾載”之殊,故惟在于誠而已。
惟文王德,丕承無疆之恤!”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監于殷喪大否。
此《誥》或曰“君奭”,或曰“保奭”,或曰“君”者,主王而言則曰“君奭”,主公事而言則曰“君”而已,主保事而言則曰“保奭”也。大否,大辭也。
肆念我天威,予不允惟若茲誥,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曰:‘在時二人,天休茲至,惟時二人弗戡。’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讓,后人于丕時。
大臣之善,在乎能讓;讓則推賢揚善,而無妨功害能。此所以能明俊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