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拾既佽,弓矢既調。射夫既同,助我舉柴。
同,所謂手仇也。
四黃既駕,兩驂不猗。不失其馳,舍矢如破。
猗,不正也。向曰“四牡”,則既言力之強。今曰“四黃”,則又言色之純也。兩驂不猗,言御之能正其馬也。不失其馳,言車行節而法也。舍矢如破,言矢行巧而力也。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徒御不驚,大庖不盈。
武久不講,士氣惰怯,則有事而善驚,故于是言“徒御不驚”。
之子于征,有聞無聲。允矣君子,展也大成。
聞,令聞。有聞無聲,謂有令聞而無喧嘩之聲也。
吉日維戊,既伯既禱。田車既好,四牡孔阜,升彼大阜,從其群丑。吉日庚午,既差我馬。獸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從,天子之所。
麌,麕也;牡曰麌。麌麌,言牡麕眾多也。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悉率左右,以燕天子。既張我弓,既挾我矢;發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賓客,且以酌醴。
鴻雁,美宣王也。萬民離散,不安其居,而能勞來還定安集之,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
宣王之民,勞者勞之,來者來之,往者還之,擾者定之,危者安之,散者集之。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以比使臣。謂宣王所遣之使臣,奔走如鴻雁之飛。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維此哲人,謂我劬勞”者,以我于征、于垣為劬勞也。“維彼愚人,謂我宣驕”者,以我矜憐、撫奄為宣驕也。民皆離散而不安其居,必矜之甚深,哀之甚切。不爾,則無告之民不足以自存矣。哲者所懷,有同于我,是以知吾之劬勞。愚者謂我宣驕而姑息于民而已。
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
夜如何其?夜未艾。庭燎晢晢。君子至止,鸞聲噦噦。
未艾者,未及盡也。
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輝。君子至止,言觀其旂。
設庭燎者,謂將朝也。光者,燎盛也。晰晰,則其衰也。輝,則其光散矣。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鴪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鴪彼飛隼,載飛載揚。
湯湯者,言無所歸也。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鴪彼飛隼,率彼中陵。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鶴鳴,誨宣王也。
此詩既誨王以修身,又誨王以致人,又誨王以尚賢、辯不肖,又誨王取于人以為善。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野。魚潛在淵,或在于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萚。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與此意同。
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魚在于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