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后、世子。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以樂侑食,膳夫授祭,品嘗食,王乃食。卒食,以樂徹于造。
膳夫授祭者,授王以所祭之物也;食有祭,所以仁鬼神,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焉。品嘗食者,養至尊當慎故也,其所防也微矣。事君左右,就養有方,則品嘗食,膳夫之事。以樂侑食,卒食,以樂徹于造者,無大喪、無大荒、無大札、無天地之烖、無邦之大故,則王可以樂之時,故侑食及徹皆以樂,所謂憂以天下、樂以天下者也。且人之養也,心志和而后氣體從之,食飲膳羞以養氣體也;侑徹以樂,則所以和其心志,而助氣體之養焉。造,至也;致食于是,然后進而御王;及其卒也,徹于所致而置焉,是之謂徹于造。品嘗食者,每物皆嘗之,養至尊當謹之,其所防微矣。事君就養有方,則此膳夫之事也。造,至也,致食于是,然后進而御王;王已食,徹至故處焉。孔子齊必變食,致養其氣體,所以致精明之至也;夫然可以交神明矣。
王齊日三舉。
孔子齊必變食者,致養其體氣也。王齊日三舉,則與變食同意。孔子之齊,不御于內,不聽樂,不飲酒,不膳葷,喪者,則弗見也,不蠲,則弗見也;蓋不以哀樂欲惡貳其心,又去物之可以昏憒其志意者,而致養其氣體焉;則所以致精明之至也,夫然后可以交神明矣。然此特祭祀之齊,尚未及夫心齊也。所謂心齊,則圣人以神明其德者是也。故其哀樂欲惡,將簡之弗得,尚何物之能累哉?雖然,知致一于祭祀之齊,則其于心齊也,亦庶幾焉。
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札則不舉,天地有烖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
大荒,兇年也。大札,疫癘也。天災者,日月晦蝕也。地烖者,山崩地震川沸也。大故,寇戎之事也。大喪、大荒,喪荒之大者也。大喪則不舉,大荒則不舉,大札則不舉,天地有烖則不舉,邦有大故則不舉者,王以能承順天地,和理神人,使無災害變故,故宜饗備味,聽備樂;今不能然,宜自貶而弗舉矣。
王燕食,則奉膳贊祭。
王舉,則授祭而弗贊;燕食,則授而贊之。贊之則以其祭不如舉之盛,然非祭朝之余膳也。祭所以致敬也,祭而弗敬,如弗祭;故禮馂余不祭,奉余膳而祭,則非所以致敬也。且王舉之饋,膳用六牲,而?人、掌畜以魚鳥共膳,則燕食有魚鳥之膳矣。馂余不祭,王之所膳,有魚人辨物以共王膳;掌畜又掌膳獻之鳥,祭其魚鳥歟!
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祭余謂之胙,胙俎則祭余之俎也。賓客食,則亦必膳夫授祭,及卒食,又膳夫徹祭余之俎;則重祭故也。故膳言授祭,于祭祀賓客言徹胙俎,相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