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于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內豎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節,則內豎以告文王。文王色憂,行不能正履。王季復膳。然后亦復初。
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應曰:諾。然后退。武王帥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說冠帶而養。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旬有二日乃間。
文王謂武王曰:女何夢矣?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文王曰:女以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文王曰:非也。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我百,爾九十。吾與爾三焉。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
成王幼,不能蒞阼。周公相,踐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長幼之道也。成王有過,則撻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為世子也。
凡學世子及學士,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皆于東序。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籥師學戈,籥師丞贊之。胥鼓《南》。春誦夏弦,大師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詔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干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
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墻,列事未盡不問。
凡學,春官釋奠于其先師,秋冬亦如之。
凡始立學者,必釋奠于先圣先師。及行事,必以幣。
凡釋奠者,必有合也。有國故則否。凡大合樂,必遂養老。
凡語于郊者,必取賢斂才焉:或以德進,或以事舉,或以言揚。曲藝皆誓之,以待又語。三而一有焉,乃進其等,以其序,謂之郊人,遠之。于成均,以及取爵于上尊也。
始立學者,既興器用幣,然后釋菜。不舞,不授器。乃退,儐于東序,一獻,無介語可也。
教世子。
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禮樂。樂,所以修內也,禮,所以修外也。禮樂交錯于中,發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懌,恭敬而溫文。立大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審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觀大傅之德行而審喻之。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則有保,出則有師,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記》曰:
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
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唯其人。語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國治,君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