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
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
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明以服。
圣人以是為未足也,筑為宮室,設為宮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
二端既立,報以二禮:建設朝事,燔燎膻薌,見以蕭光,以報氣也。此教眾反始也。薦黍稷,羞肝、肺、首、心,見間以俠甒,加以郁鬯,以報魄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
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
是故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纮,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為醴酪齊盛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齋戒沐浴而躬朝之。犧、牷祭牲必于是取之,敬之至也。君召牛,納而視之,擇其毛而卜之,吉,然后養之。君皮弁素積,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筑宮仞有三尺,棘墻而外閉之。及大昕之朝,君皮弁素積,卜三宮之夫人、世婦之吉者,使入蠶于蠶室,奉種浴于川,桑于公桑,風戾以食之。歲既單矣,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為君服與!”遂副、袆而受之,因少牢以禮之。古之獻繭者,其率用此與?及良日,夫人繅,三盆手,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使繅。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君子曰: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諒之心生則樂,樂則安,安則久,久則天,天則神。天則不言而信,神則不怒而威,致樂以治心者也。致禮以治躬則莊敬,莊敬則嚴威。心中斯須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不與爭也,望其容貌而眾不生慢易焉。故德輝動乎內,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眾莫不承順。故曰:“致禮樂之道,而天下塞焉,舉而錯之無難矣。”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故禮主其減,樂主其盈。禮減而進,以進為文。樂盈而反,以反為文。禮減而不進則銷,樂盈而不反則放。故禮有報而樂有反。禮得其報則樂,樂得其反則安。禮之報,樂之反,其義一也。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以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為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于道。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于親,敢不敬乎?亨、孰、膻、薌,嘗而薦之,非孝也,養也。君子之所謂孝也者,國人稱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眾之本教曰孝,其行曰養,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曾子曰: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思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父母愛之,嘉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沒,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謂禮終。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數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憂色也。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