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言之:歸乎,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擇言在躬。”
子曰:裼襲之不相因也,欲民之毋相瀆也。子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朝極辨,不繼之以倦。
《表記》曰“祭極敬,不繼之以樂”,《祭義》曰“祭之日,樂與哀半”,何以不同?曰:不繼以樂者,樂之在身;哀與樂半者,樂之在親也。
子曰:君子慎以辟禍,篤以不揜,恭以遠恥。
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終日。子曰:齋戒以事鬼神,擇日月以見君,恐民之不敬也。子曰:狎侮,死焉而不畏也。
子曰: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欲民之毋相褻也。《易》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子言之:仁者,天下之表也;義者,天下之制也;報者,天下之利也。子曰:以德報德,則民有所勸;以怨報怨,則民有所懲。《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報。”《大甲》曰:“民非后,無能胥以寧。后非民,無以辟四方。”子曰:以德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子曰:無欲而好仁者,無畏而惡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是故君子議道自己,而置法以民。子曰:仁有三,與仁同功而異情。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道有至義有考,至道以王,義道以霸,考道以為無失。
可以相勝者,仁義也,故厚于仁而薄于義則親而不尊,厚于義而薄于仁則尊而不親。不可以相勝者,禮樂也,故曰樂勝則流,禮勝則離。仁義相勝則相治,禮樂相勝則相賊。
子言之:仁有數,義有長短小大。中心憯怛,愛人之仁也。率法而強之,資仁者也。《詩》云:“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數世之人也。《國風》曰:“我今不閱,皇恤我后。”終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為器重,其為道遠,舉者莫能勝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數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難乎?是故君子以義度人,則難為人。以人望人,則賢者可知已矣。子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大雅》曰:“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我儀圖之,惟仲山甫舉之,愛莫助之。”《小雅》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俛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子曰:仁之難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過,易辭也。子曰:恭近禮,儉近仁,信近情,敬讓以行。此雖有過,其不甚矣。夫恭寡過,情可信,儉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鮮乎?《詩》曰:“溫溫恭人,惟德之基。”子曰:仁之難成久矣,惟君子能之。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者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是故圣人之制行也,不制以己,使民有所勸勉愧恥,以行其言。禮以節之,信以結之,容貌以文之,衣服以移之,朋友以極之,欲民之有壹也。《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則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則文以君子之辭;遂其辭,則實以君子之德。是故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是故君子衰绖則有哀色,端冕則有敬色,甲胄則有不可辱之色。《詩》云:“惟鵜在梁,不濡其翼。彼記之子,不稱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