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戈戟者,刺之兵。至于用戈,為取小矣。其取為小,故當節飲食;其用在刺,故必戒有害。雖然,戈所以敵物而勝之,故我之字從戈者,敵物之我也。非有勝物之智,則不能敵物;非有立我之智,則至于失我。古人托意,茲亦深矣。
豹:
虎、豹、貍,皆能勺物而取焉。大者猶勺而取,不足為大也;小者雖勺而取,所取小矣,不足言也,故于豹言勺。
芼:
《爾雅》曰:“芼,擇也。”
謝:
謝事而去,如射之行矣。
華:
西方岳也,故指所生物與琥同意。
伶:
非能自樂也,非能與眾樂樂也,為人所令而已。
應:
心之應物,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富:
同田為富。
鹿:
鹿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則相呼,以備人物之害。群居則環其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己。故《詩》以況君臣之義。而《毛詩草蟲經》曰:“鹿欲食,皆鳴相召,志不忌也。”《周官》曰:“視朝則皮弁服。”皮弁正以鹿皮為之,蓋取諸此。鹿愛其類,發于天性。《詩》曰:“王在靈沼,于牣魚躍。王在靈囿,麀鹿攸伏。”言人之與物異類,則鳥見之高飛,魚見之深入,鹿見之決驟。今魚樂于沼、鹿安于囿如此,則以文王之德,行于靈沼囿故也。
鵠:
遠舉難中,中之則可以告,故射侯棲鵠中則告勝焉。
欲:
谷,能受也;欠者,不足也。能受而能當,患不足者,欲也。
鷽:
能效鷹鹯之聲,而性惡,其類相值,則搏者皆指此。
駁:
類馬,食虎,而虎食馬。凡類己也,而能除害己者,在所交也。
邈:
有辵之貌而無其事,雖近,邈也。
蟋蟀:
陰陽帥萬物以出入,至于蟋蟀,共蟀之為悉,蟋蟀能帥陰陽之悉者也,故《詩》每況焉。
獺:
獺非能勝其類也,然亦知報本反始,非無賴者。正月、十月,獺兩祭魚,知報本反始,獸之多賴者,其形似狗,故字從犬、從頼。
貈:
善睡,則于宜作而無作,于宜覺而無覺,不可以涉難矣。舟以涉難,利則涉,否則止。貈舟在右,能止者也。又作貉。
貉:
貉之為道,宜辨而各。故孔子狐貉之厚以居,貉辨而各,故少乎什一,謂之大貉、小貉。無諸侯幣帛饔飱百官,有司以為貉道也。
霍:
如也。
夕:
物成數定,有見可名之時。
籍:
從昔從來從竹。籍記昔事,有實可利,后除其繁蕪,有節焉。
藉:
從草從來從借。從草,若“藉用白茅”是也,凡藉物如之;從來從借,若“藉而不稅”是也,凡藉人如之。藉物者尚之,藉人者下焉。
易:
易不可勝巴,尚不為知雄者。
役:
役則執殳。
直:
在隱可使十目視者直。
蟘:
食苗葉,無傷于實,若可貸也。賊食苗節,賊苗。蟊食根,如句所植。螟食心,不可見。
蜮:
不可得也,故或之。今蛷螋溺人之影,亦是類爾。
什:
十人為什。&lt;/div&g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