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為學者,窮理也;為道者,盡性也。性在物謂之理,則天下之理無不得,故曰“日益”。天下之理宜存之于無,故曰“日損”。窮理盡性,必至于復命,故“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者,復命也。然命不亟復也,必至于消之,復之,然后至于命,故曰:“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然無為也,亦未嘗不為,故曰:“無為而無不為。”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圣人無心,故無思無為。雖然,無思也未嘗不思,無為也未嘗不為,以吉兇與民同患故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有求生以惡滅者,生之徒十有三是也;有求滅以惡生者,死之徒十有三是也;有生無異于死者,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是也。惟其不悟真滅、真生,是以不脫輪回,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
惟善攝生者,則能無我;無我,則不害于物,而物亦不能害之矣。莊子曰:“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此三者,皆出于無我,故謂之玄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歿身不殆。
一陰一陽之謂道,而陰陽之中有沖氣;沖氣生于道,道者,天也。萬物之所自生,故為天下母。夫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則得以返其本也,故曰復守其母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沒者存之對,終者始之對。以事對門者,閉其門則事之不入可知矣。濟其事,則門之不閉可知矣。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見小曰明”者,微而見之,則可謂之明;見于大,則不足以謂之明,故曰“見小曰明”。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也,故曰“守柔曰強”。“用光復歸其明”者,蓋光者明之用,明者光之體。言強,則知柔之為體;言明,則知光之為用。唯其能用其光,復歸其根,則終身不至于有咎,而能密合常久之道。故曰:“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