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甚乎不利也。可,其為利僅也。有兇,不必兇而兇在其中也。有厲,不必厲而厲在其中也。有悔,不必悔而悔在其中也。
卦名解
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故曰“云雷屯”。屯已大亨,則雷雨之動滿盈,而為《解》,故曰“雷雨作,解”,“動而免乎險,解”。山下有險,非險在前也,可往而止焉,必蒙者也,故為《蒙》。蹇,則險在前者也,險在前則不可以往,故為《蹇》。彖曰:“見險而能止,知矣哉。”知者,反乎蒙者也。需,亦險在前也,其不為乾健而進也,非若艮之止也,非坎之所能陷也,待時而進耳,故為《需》。柔得位而上下應之,小者之畜也。小者畜,則其畜亦小矣,故為《小畜》。以小而畜大,非柔之中也。柔得位而不中,不中而上下應之,小畜之道也。能止健,大者之畜也。大者畜,則其畜亦大矣,故為《大畜》。四陽過二陰,而陽得中,故為《大過》。大過者,大者過也。大者過,則亦事之大過越也。四陰過二陽,而陰得中,故為《小過》。小過者,小者過也。小者過,則亦事之小過越者耳。大有,能有大者也,大者應之也;柔得尊位,大有者也。同人,同乎人者也,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者也。巽而麗乎內,故為《家人》;止而麗乎外,故為《旅》。少男長女必惑,山下有風必撓。蠱者,撓惑之名也,為天下之蠱者事也,故為《蠱》。少女少男,男下女上,故為《咸》。咸者,交感之名也。長男長女,男上女下,故為《恒》。姤陰遇陽,故為《姤》。陽終決陰,故為《夬》。柔履剛,故為《履》。履,禮也。禮者,以柔履剛者也。剛應順而以動,故為《豫》。上下交,故為《泰》;不交,故為《否》。以剛中為主而下順從,故為《比》。順而止,故為《謙》。動而說,故為《隨》。大者在上,故為《觀》。大者壯,故為《大壯》。剛浸長以臨柔,故為《臨》。臨者,大臨小之名,故曰“臨者大也”。柔來文剛,分剛上而文柔,故為《賁》。柔變剛為剝。剝者,消爛之名也。剝窮上而剛反,故曰《復》。復者,反而得其所之名也。天下雷行,物應之,故為《無妄》。雷之感物,物之所以應,無妄者也。剛退,故為《遯》。明入地中,故為《明夷》。明者,傷于暗之名也,文王與紂當其象矣。以爻考之,自三以下,周象也;自四以上,殷象也。明出地上,《晉》,臣進之象卦也。明出地上,則方晝而未至乎中,中則照天下。晝則進之盛而不亢乎王者也。損上益下,主于自損者也,故為《益》;損下益上,主于自益者也,故為《損》。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凡女卦皆受損者也,凡男卦皆受益者也。損上益下,損下益上,此之謂也。巽乎水而上水,故為《井》。以木巽火,故為《鼎》。明以動,故為《豐》。豐者,光明盛大之卦也。剛上下而實在其間,頤中有物之象也。頤中有物必噬,噬則合矣,故為《噬嗑》。嗑者,有間而通之之卦也。上險下說,說以行險,故為《節》。柔在內而剛得中,說而巽,故為《中孚》。柔亦在內,可謂對矣。《中孚》者,至誠之卦也;《無妄》,則不妄而已。一陽陷于二陰,故為《坎》。坎者,陷也;內明,水象也。一陰麗于二陽,故為《離》。離,麗也;外明,火象也。水之為物,陷者也;火之為物,麗者也。推此則《震》《巽》《艮》《兌》可以類知之也。上火下澤,《睽》。睽者,不合之名也,二女之卦也。火在水上,《未濟》。未濟者,有濟之道也,男女之卦也。水上火下,男女相逮之卦也,故為《既濟》。澤上火下,二女不相得之卦也,故為《革》。不相得而相違,革之所以生也。以眾行險,故為《師》。上剛而下險,險而健,故為《訟》。上動而下止,止而動,故為《頤》。止而動,頤之道也。上說而下順,故為《萃》。上巽而下險,險而巽,故為《渙》。渙者,離散之名也。巽而免乎險,則不蹇不困,下雖險,上巽而不健,則不訟,故為渙而已。困則剛見揜者也,在難中者也,不可以不動矣。蹇,則難在前者也,不可以往而已,故彖曰“利西南”也。順而巽,其進也孰御焉?故為《升》。止而巽,有止之道,故為《漸》。《歸妹》者,歸女之卦也。妹,少女也;少女為主于內,故曰“歸妹”。歸妹,女歸之以其時也。故曰“動而說,所以為歸妹”也。陽在下,則動而進,故為《震》。進在陰上,已得其所則止,故為《艮》。內柔伏,故為《巽》;外柔見,故為《兌》。
此其文皆在《系辭》。或《彖》《系》所不言,以其所言反求其所不言,則知其所以然也。
河圖洛書義
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圖》必出于河而洛不謂之《圖》,《書》必出于洛而河不謂之《書》者,我知之矣。《圖》以示天道,《書》以示人道故也。蓋通于天者河,而《圖》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謂天,故使龍負之,而其出在于河。龍善變,而尚變者天道也。中于地者洛,而《書》者以法言也。效法之謂人,故使龜負之,而其出在于洛。龜善占,而尚占者人道也。此天地自然之意,而圣人于《易》所以則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