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之為教也,致吾義忠,而天下之君臣義且忠矣;致吾孝慈,而天下之父子孝且慈矣;致吾恩于兄弟,而天下之兄弟相為恩矣;致吾禮于夫婦,而天下之夫婦相為禮矣。天下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皆吾教也。民則曰:“我何賴于彼哉?”此謂化上而不知所以教之之源也。
不善教者之為教也,不此之務,而暴為之制,煩為之防,劬劬于法令誥戒之間,藏于府,憲于市,屬民于鄙野,必曰臣而臣,君而君,子而子,父而父,兄弟者無失其為兄弟也,夫婦者無失其為夫婦也,率是也有賞,不然則罪。鄉閭之師,族鄼之長,疏者時讀,密者日告,若是其悉矣。顧有不服教而附于刑者,于是嘉石以慚之,圜土以苦之,甚者棄之于市朝,放之于裔末,卒不可以已也。此謂民知所以教之之源,而不誠化上之意也。
善教者浹于民心,而耳目無聞焉,以道擾民者也。不善教者施于民之耳目,而求浹于心,以道強民者也。擾之為言,猶山藪之擾毛羽,川澤之擾鱗介也,豈有制哉?自然然耳。強之為言,其猶囿毛羽、沼鱗介乎!一失其制,脫然逝矣。噫!古之所以為古,無聞焉,由前而已矣;今之所以不為古,無聞焉,由后而已矣。或曰:“法令誥戒不足以為教乎?”曰:“法令誥戒,文也,吾云爾者,本也,失其本,而求之文,吾不知其可也。”
原過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闘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也。人介乎天地之間,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圣且賢者何?亦善復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憚改過,揚雄貴遷善,皆是術也。
予之朋有過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則曰:“是向之從事云爾,今從事與向之從事弗類,非其性也,飾表以疑世也。”夫豈知言哉?
天播五行于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思而不行則廢。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得,廢而復舉也。顧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且如人有財,見篡于盜,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財,向篡于盜矣。”可歟?不可也。財之在己,固不若性之為己有也。財失復得,曰非其財,且不可,性失復得,曰非其性,可乎?
進說
古之時,士之在下者無求于上,上之人日汲汲惟恐一士之失也。古者士之進,有以德,有以才,有以言,有以曲藝。今徒不然,自茂才等而下之至于明法,其進退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謂德者、才者,無以為也。古之所謂言者,又未必應今之法度也。誠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進乎此,上之人弗舉也。誠進乎此,而不應今之法度,有司弗取也。夫自進乎此,皆所謂枉己者也。孟子曰:“未有枉己能正人者也。”然而今之士,不自進乎此者未見也,豈皆不如古之士自重以有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