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王逢原書七
某頓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謝,不能取一日之閑,以與足下極所欲語者,而舟即東矣。間閱足下之詩,切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足下詩有“嘆蒼生淚垂”之說。夫君子之于學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與否耳。身猶屬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屬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又曰:“道之將行也歟,命也;道之將廢也歟,命也。”孔子之說如此。而或以為君子之學,汲汲以憂世者,惑也。惑于此而進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子不暇暖席之說。
吾獨以圣人之心,未始有憂。有難予者曰:然則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初九曰:“拔茅,茹以其匯,貞吉。”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在君者,不忘天下也。不可榮以祿者,知命也。吾雖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憂之其能合乎?《易》曰“遯世無悶”“樂天知命”是也。《詩》三百,如《柏舟》《北門》之類,有憂也。然仕于其時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憂也。仕不在于天下國家,與夫不仕者,未始有憂,《君子陽陽》《考盤》之類是也。借有憂者,不能奪圣人不憂之說。《詩》者,非一人之辭也。出諸國之賢者,則道不能盡軌于圣人也宜矣。然汲汲以憂世事,孔子固有取而不為也。孟子曰:“伊尹視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納之溝中。”可謂憂天下也。然湯聘之,猶囂囂然曰:“我處畎畝之間,以樂堯、舜之道,豈如彼所謂憂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然其譛孔子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率皆圣人也,乃吾所愿,則學孔子也。”又論禹、稷、顏回同道曰:“鄉鄰有鬭者,被發纓冠而救之,則惑也。”今窮于下,而曰我憂天下,至于慟哭者,無乃近救鄉鄰之事乎?孔子所以極其說于知命不憂者,欲人知治亂有命,而進不可以茍,則先王之道得伸也。噫!且以七十子之賢,親由于孔子之時,獨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顏回有是說,況去圣人久而私力于學者耶?孔子論圣人有先后矣,學者知其然,則宜法孔子,安可慕其所以慕而已乎?世有能諭知命之說,而不能重進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之文,特愛足下之才耳。既而見足下,衣刓履缺,坐而語,未嘗及己之窮;退而詢足下,終歲食不葷,不以絲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幾?吾以謂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此報足下。荀子曰:“涂之人可以為禹。”以足下之才行,仆安敢不以孔子之道友足下乎?不宣。安石頓首。
二
某頓首。讀所辱書辭,見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問諸邑人,知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者也。惜乎某之行亟,不得久留從足下以游,及求足下所稱滿君者而見之。所示藳副,輒留傳玩。不審定復枉顧否?不勝幸望也。
三
某頓首逢原:近已附書,亦得所賜教,殊感慰。唯逢原見教,正得鄙心之所欲,方欲請,而已被旨還都,遂得脫此。亦可喜也。但今茲所除,復非不肖所宜居,不免又干溷朝廷,此更增不知者之毀。然吾自計當如此,豈能顧流俗之紛紛乎?不久到真州,冀逢原一來見就,不知有暇否?幸因書見報。某止寓和州耳,來真唯迎親老,來視女弟,既而歸和俟命也。冬寒,自愛。
四
某頓首。被命使江東,按刑獄事,明日遂行,欲至揚州宿留,別乞一差遣。切欲一見逢原,幸枉駕見追,只于丹陽奉候,切勿以事為解也。它須面陳,此不詳悉。切見過,專奉遲。切切!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