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金聽到這里,不禁唏噓:“這周顛當真是奇人,幾次三番死里逃生,還能在關鍵時刻給朱元璋指點迷津。那后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就再也沒見過他了嗎?”
王陽明的聲音里帶著幾分悠遠的意味:“從此之后,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過程中,確實再沒見過周顛本人。但兩人之間,卻有過一段特殊的‘書信往來’,這也是周顛最神奇的地方之一。”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當年朱元璋剿滅陳友諒后,曾特意派人去廬山尋找周顛的蹤跡。之所以去廬山尋找,是因為周顛消失前曾提過一句‘廬山云霧深處,可尋我蹤跡’。可派去的人在廬山搜了整整三個月,翻遍了大小山峰、寺廟道觀,都沒能找到周顛,最后只能空手而歸。朱元璋雖然遺憾,但也知道周顛這樣的異人,行蹤本就飄忽不定,便不再強求。”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成為開國皇帝,定都南京,當時的南京還稱應天府,有一天,南京城突然來了一位赤腳僧人。這僧人自稱‘覺顯’,說是從廬山而來,受周顛之托,要拜見朱元璋。”王陽明的語氣里多了幾分細節,“當時朱元璋剛登基不久,朝中不乏想通過奇人異事攀附權貴的人,他以為這覺顯也是江湖騙子,想借著‘周顛’的名頭騙官騙財,便讓人把覺顯打發走了,根本沒見他。”
張其金聽到這里,忍不住插話:“朱元璋這也太謹慎了吧?萬一覺顯真的是周顛派來的人,豈不是錯過了重要的消息?”
“你說的沒錯,但朱元璋出身底層,見多了人心險惡,對這些‘異人異事’本就多了幾分提防。”王陽明解釋道,“不過,他也沒把事情做絕,只是讓人給了覺顯一些盤纏,讓他回廬山去。可沒想到,四年后,覺顯又出現在了南京城,而且這次說自己要返回廬山,特意來向朱元璋辭行。”
“這次朱元璋見了他?”張其金問道。
“嗯。”王陽明點頭,“四年時間過去,朱元璋的皇位已經穩固,心態也平和了不少。他想起當年周顛對自己的幫助,心里也有些愧疚,便召見了覺顯。見面后,朱元璋問起周顛的近況,覺顯只說‘周先生在廬山修行,一切安好,只是掛念陛下龍體,特讓貧僧來送幾句話’。朱元璋又問周顛有什么話要帶,覺顯卻笑而不答,只說‘時機未到,陛下日后自會知曉’。”
“朱元璋雖然疑惑,但也知道追問下去也沒用,便讓人準備了筆墨紙硯,親自寫了兩首詩,托覺顯轉交給周顛。這兩首詩,后來被收錄在《明太祖文集》里,詩里滿是對周顛的感激與懷念,還提到了當年周顛‘燒不死、餓不死、淹不死’的奇事,稱他是‘仙家助力,成就朕之大業’。”王陽明補充道,“覺顯接過詩稿后,便拜別朱元璋,再次返回了廬山,此后又過了好幾年,都沒再出現過。”
張其金聽得入了迷,追問道:“那后來周顛還有消息嗎?那兩首詩,周顛收到了嗎?”
“收到了,而且還回了詩。”王陽明的聲音里帶著幾分驚嘆,“又過了五年,朱元璋已經年過五十,身體漸漸不如從前。有一天,他突然得了一場怪病,高熱不退,渾身抽搐,太醫們束手無策,開了很多藥方都不管用,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甚至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朝中大臣們都慌了神,甚至有人開始私下準備后事。”
“就在這危急關頭,當年的那位赤腳僧覺顯,突然又出現在了皇宮門口,說有‘救命丹藥’要獻給朱元璋。”王陽明的語氣變得緊張起來,“當時皇宮侍衛見他穿著破爛,又是個僧人,根本不讓他進去。覺顯沒辦法,只好在宮門外大喊‘貧僧有周顛先生親賜丹藥,能救陛下性命,若耽誤了時辰,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侍衛們不敢怠慢,趕緊把這事報告給了丞相李善長。李善長也知道周顛的名聲,不敢耽誤,親自去宮門口把覺顯迎了進來,帶到朱元璋的寢宮。當時朱元璋剛好從昏迷中醒過來,看到覺顯,虛弱地問:‘是周先生讓你來的?’覺顯點點頭,從懷里掏出一個精致的木盒,打開后,里面放著三粒通體瑩白的丹藥,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覺顯說:‘這是周顛先生與廬山天眼尊者一起煉制的“九轉還魂丹”,陛下只需服用一粒,三日之內便可痊愈。另外兩粒,可留著日后應急。’朱元璋當時已經沒什么力氣,只能讓太監幫忙把丹藥服下。沒想到,服藥后不到一個時辰,他的高熱就退了下去,精神也好了不少;到了第二天,已經能下地走路;第三天,竟然能正常處理朝政了,身體完全恢復了健康。”
張其金聽到這里,忍不住感嘆:“這‘九轉還魂丹’也太神奇了!周顛這是真的有通天之能啊!那朱元璋痊愈后,肯定又派人去找周顛了吧?”
“沒錯。”王陽明說道,“朱元璋痊愈后,對周顛感激涕零,覺得自己能死里逃生,全靠周顛的幫助。他立刻派人帶著厚禮,按照覺顯所說的‘廬山云霧深處’去尋找周顛,還下了圣旨,要封周顛為‘護國仙人’,讓他入朝享福。可派去的人在廬山找了整整半年,依舊一無所獲。后來,他們走遍了廬山的每一座寺廟、每一個山洞,甚至連當地的獵戶、樵夫都問遍了,都沒人見過周顛的蹤跡。”
“覺顯當時也還在南京,朱元璋問他周顛到底在哪里,覺顯只說:‘周先生本是方外之人,不愿受世俗束縛,陛下若真心感激,只需記著他的恩情,好好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了。’說完,覺顯也辭別了朱元璋,從此再也沒人見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