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皇宮里彌漫著一股沉靜的威嚴。
朱元璋坐在御書房的龍椅上,手中握著一支狼毫筆,目光落在鋪開的宣紙上。
窗外的梧桐葉被秋風染成金黃,偶爾有幾片飄落,卻絲毫沒有打斷他的思緒。
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殺伐果斷的開國皇帝,更像一個追憶往事的老者。
他要親自為一個人撰寫傳記,這個人就是周顛。
歷經數日的斟酌,《周顛仙傳》終于定稿。
文中詳細記載了周顛從南昌街頭的瘋癲乞丐,到多次助他化險為夷的奇人經歷:灌酒不醉、焚缸不死、絕食無恙,以及鄱陽湖之戰前“上天無安排陳友諒為帝”的預言,字字句句都透著對周顛的感激與敬佩。
寫完傳記,朱元璋意猶未盡,又提筆寫下《赤腳僧詩》,詩中提及覺顯和尚兩次送藥、傳遞周顛心意的往事,將那段傳奇過往以詩歌的形式留存。
手稿完成后,朱元璋立刻傳旨,召中書舍人、著名書法家詹希庾入宮。他將手稿交給詹希庾,語氣鄭重:“周顛先生乃朕之貴人,若無他多次指點,朕未必能平定天下。你需以最精湛的筆法,將這傳記與詩歌謄寫下來,而后命工匠刻于青石之上,送往廬山立碑,讓后人知曉周顛先生的奇功。”
詹希庾不敢怠慢,花費三日時間,以工整的楷書將詩文謄寫完畢。朱元璋看過之后,滿意地點頭,又命工部挑選質地堅硬的青石,讓最好的石匠負責鑿刻。
三個月后,石碑在廬山之巔落成,碑文中“周顛仙,建昌人也……”的字樣清晰有力,與廬山的云霧相映,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即便到了數百年后,仍有游人專程前往廬山,瞻仰這塊記載著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張其金在腦海中梳理著王陽明講述的這段歷史,心里不禁感慨:若說周顛以“預言”和“神跡”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么劉伯溫則是以實實在在的智謀,幫朱元璋鋪就了登基之路。
兩人對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只是行事風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對劉伯溫的記載,愈發覺得這位明朝開國謀士不簡單。
劉伯溫向來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次給朱元璋提建議,都不會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導朱元璋自己做出決策。
比如在制定攻打陳友諒的戰略時,劉伯溫沒有直接說“應先攻陳友諒,后取張士誠”,而是分析了兩人的性格與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