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我亦知外臣進城必然會引來禍事,然有大將軍在,何懼他們?大將軍讓他們退軍誰敢不退?就算他們有謀反之心,大將軍掌握洛陽兵馬,又掌握西園新軍,有國公這等猛將在,何懼外臣哉?”
袁紹說完,陶烈竟尼瑪找不到反駁他的理由來!
“那若大將軍為人所害當如何?”
陶烈說完,袁紹笑道:“洛陽城中名士皆擁護大將軍誅宦官,何人能害大將軍?”
“恐為太監所害!”
“大將軍掌管禁軍,太監無權如何能害?”
袁紹說完,陶烈不知道怎么勸他,只能嘆氣道:“但愿如本初所想,然太監終究是危害,大將軍最信本初兄,本初兄當貼身保護大將軍。”
陶烈只愿袁紹能保住何進不死,何進不死,到時候宦官死,外臣退,還大漢一個朗朗乾坤,他也好回自己封國去享清福去。
陶烈告退,袁紹又去與何進商議讓董卓領兵問題,同時他們又讓王匡與騎都尉鮑信回鄉去招募軍隊,然后又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兵黃河邊,何進又讓武猛都尉丁原率千人進入河內郡,丁原焚燒黃河的孟津渡口,火光可直照洛陽城中,這些都作為消滅宦官的口號。
御使大夫鄭泰聞言勸道:“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無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
何進不聽,尚書盧植也勸,何進也不接受,于是鄭泰辭官而走,臨行前他還跟荀攸說何進不是個可以輔佐的人。
鄭泰走,陶烈聽聞何進要征董卓來,他忙來勸,怎奈大將軍何進不聽,陶烈知道董卓若來,洛陽恐亂,于是他也想辭官離開洛陽,怎奈大將軍怕陶烈泄露秘密不允。
于是陶烈只能繼續呆在洛陽,然后期盼著大將軍別來無恙。
話說董卓大軍接到何進召命后大喜,他領數萬兵馬朝著洛陽趕來,董卓動身,他上書道:“中常侍張讓等人利用得到皇帝寵幸之機,擾亂天下。我曾聽說,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瘡癰潰爛雖然疼痛,但勝于向內侵蝕臟腑。從前趙鞅統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
何太后看完董卓上書后仍不應允,長樂宮中,何進又陳述利弊,何苗對何進道:“我們當初一起從南陽來,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國家大事,又談何容易,覆水難收,應該多加考慮,兄應暫且與宦官們和解為妙。”
何苗說完,何太后念及當初宦官的幫助,她也勸何進與宦官和解,何進猶豫不決,何太后下詔去阻董卓,董卓不受,種邵呵斥,董卓理屈詞窮只好撤軍到夕陽亭。
陶烈一直關注著事態進展,他比任何都緊張,別人緊張是因為他們對未來不知,陶烈緊張是因為他對未來的已知,要知道董卓當權的話,那天下可就真的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