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邊這張就是秦始皇繼位時的版圖,而右邊這一張是他統一天下后的版圖,基本上版圖擴大了近一倍。”
“而最重要的是,這是在短短十多年間完成的,吞并速度快,就意味著大量的楚國人,齊國人,趙國人等原七國人全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失去了祖國。”
“如果說秦再用一百年的時間去吞并六國,那么可以潛移默化的完成整合,畢竟時間是最好的健胃消食片。”
“但歷史最有魅力的就是沒有如果,秦始皇作為擁有著華夏大地眾多,嗯……眾多第一次的男人,他那時面臨的困難是無法想象的。”
“由于他吞并太快,消化跟不上,這就導致秦朝的政令無法暢通無阻的傳達四方。”
“因為他面臨著兩座極其沉重的大山——聽不懂和看不懂。”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縱橫,因此,各地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方言,咱們班里的同學應該是來自五湖四海,那么問一下,如果都使用各自的家鄉話,你們能夠進行溝通嗎?”
“顯然是不行的,但是排除語言,你們真的無法進行交流嗎?”
“是可以的,對吧,因為你們使用著共同的文字,說不明白,咱們可以寫嘛,實在不行就打字,反正總歸是能交流的。”
“可秦國當時面臨的情況就比現在復雜的多了,不僅各地的話聽不懂,寫的字也全都不認識。”
“一個茴字孔乙己能寫出四種寫法,當時卻能寫成七種,甚至更多寫法。”
“所以六國人要去其他國家,要么就得帶翻譯,要么就得表演相聲傳統劇目《學聾啞》。”
“因此這時候一個統一的文字,就顯得極為重要。”
這時,最開始的那名戴眼鏡的男生又舉手問道:“老師,為什么不能統一語言呢?”
“因為當時做不到,別看現在影視劇中都是普通話,但實際上你去祖國的大好河山溜達一圈就知道了,百姓們日常使用的還是當地的方言。”
聽到這話,洛璃十分贊同地點了點頭,她想到了長安面館的那對中年夫妻,也想到了首都的那些出租車司機。
在日常生活中,貌似確實是方言使用的更多一點。
這一點,身在清朝的乾隆也是深有體會。
他大清已經推及官話許多年了,可成果一直不明顯。
比如前些日子地方官員入京述職。
一位湖-南的官員,每每提到湖-南的時候,他就說成呼-蘭。
這給乾隆聽的一臉懵逼,他實在是不理解,他一個湖-南的官員是怎么跟黑-龍-江扯上關系的。
這些地區還算好一點的。
閩地還有粵地的官員說話,那才是真的一點都聽不懂。
因為路程太遠的關系,其實這些地方的官員很少有機會入京面見他,所以都很緊張。
眾所周知人一緊張就會結巴,而這些人本來鄉音就重,再加上結巴,他是一個字也聽不明白。
想要發作吧,偏偏這些人還挺照顧他感受的,往往嘰里咕嚕說完了,還會來上一句“房桑,逆叮咚了嗎?”
他娘的,若是讓不知情的聽到,還以為他是小日子人呢。
可他能怎么辦,糾正他們顯然不現實,只好點頭回道:“房桑叮咚了,泥萌咻西八。”
所以他還是很認同后世的這個學者的觀點的,統一語言不現實,統一文字才是正解。